仁濟院牧室共有五位院牧同工和一位行政同工。訪問當日,她們穿著整齊劃一的制服出來迎接,教人遠遠的已感受到她們那份團隊精神。
當問及如何形容仁濟的院牧團隊,梁美霞院牧毫不猶疑的以一條船來形容整個團隊。「每位同工在船上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彼此配搭;船上當然少不了掌舵者,也就是我們的主任院牧,她帶領我們向著目標前航。」
在仁濟當院牧足有十年時間的梁院牧,她最初是如何登上這船?「九二年的時候,因為自己曾經歷過病痛和住院,適逢教會參與成立仁濟院牧事工委員會,我便開始關心醫院事工,更因而成了仁濟事委代表。」當事委之餘,梁院牧還接受義工訓練,投身探訪病人的義工行列。後來更回應神的呼召,放下了十五年幼稚園老師的工作,修讀神學課程,裝備自己。九五年她在仁濟院牧室開始半職的事奉,一年後正式成為全職同工。在船上,她是經歷最多的水手。在過去十年,她覺得不但經歷喜、怒、哀、樂,更寶貴的是,「我們都清楚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事奉,並且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服侍。」
船必需能載能浮,才能叫人放心登船。劉小玲姑娘她在九八年「上船」,擔任探訪幹事。她因家人患病而感到支援的重要,從而留意院牧服務,關心醫院事工,接受義工訓練,後來更投身了院牧行列。原因是她覺得這個團隊的氣氛和諧溫暖,同工都彼此關愛。「記得入職後不久,媽媽又中了風,那時真的很體會到病人家屬那份無助感。但同工們不僅體諒自己,更給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與我共度那段日子,使我真切的體會到同舟共濟的意思。」在這七年的事奉中,劉姑娘也用同樣的愛心「載」過無數的人渡過苦海愁波。
仁濟雖然不是汪洋,卻也算得上是一個「大海」。全院八百多張病床,又怎能靠兩三個院牧!一年前,上帝帶領陳安妮院牧越洋而來,她形容院牧服侍充滿了刺激和挑戰。「我曾到過不同的監獄做牧養工作,但和院牧服侍比較,院牧的接觸面闊得多,因院牧每天都會遇上不同的病人,他們每一個都有不同的故事;並且在醫院的環境中,讓我更真實的體會到生離死別的滋味。」陳院牧在澳洲墨爾本修畢神學,兩年前回港,在等候神帶領她事奉的日子當中而認識了院牧服務。她覺得在團隊中,大家都彼此守望、互相欣賞。「我很享受這一年的事奉,我會用『好得無比』來形容我的感受。」對於在海上行走的船,同工們的同心正是開往深海的重要條件。
除了陳院牧,這船上還有另一位也是越洋而回的溫淑儀院牧,她登船只有個多月,但卻形容自己好像是「回了家」。原來她去年暑假曾在這裏當實習神學生,這裏的同工、工作和氣氛深深吸引她。溫院牧蒙召前一直當社工,曾經在美國進修和服侍智障人士五年半之久。○三年蒙召返港到中國神學研究院裝備自己。「我一直也覺得自己對關顧、輔導有負擔,但未曾想過會當上院牧。但在仁濟實習期間,神讓我看到祂如何將病人的眼淚化成祝福,在人看來,醫院是一個幽暗的地方,在我的經驗中,卻是充滿了神的榮光。我就知道這是神要我事奉的地方。」
一條行駛的船,甲板之上和甲板之下都要有人負責。與四位院牧並肩同工的有林貞幹事,她加入有三年了,每天都打點「船上」的一切行政事務,不僅是主任院牧的好助手,更為院牧們提供了重要的支援。「船長」林麗玲主任院牧更稱許「她是我的半個腦。」可見一位能幹和盡責的行政同工是何等重要。
當大家都分享了對仁濟院牧團隊的感受,作為主任的林麗玲院牧(畢師母)當然不能不說:「我感受到同工們都非常有憐憫人的心,而且十分委身。這亦是作為院牧必需具備的,否則,這只會是一份工罷了。」畢師母在九六年加入仁濟醫院擔任半職院牧,年半後因照顧孩子和進修CPE停了下來,九八年重返,並擔上主任院牧的擔子。她處事作風明快直接,在她的帶領之下,仁濟院牧這條「船」不斷向水深之處進發。
由於現時院牧人手較為足夠,所以採用分工形式,每位院牧負責四個病室的關顧,主任則負責行政統籌、員工牧養和督導等工作。為促進服務質素和提升同工們的能力,師母參考CPE督導模式,每個月都要同工進行個案研討。「督導的目的是讓院牧的生命有成長和服務病人的質素不斷提升。」或許,有督導和研習,也有分工和交流,難怪大家雖然忙碌不停,卻仍是充滿喜樂。
除了每月的個案研討,院牧室每天早上都會有祈禱會,一方面為病者的需要禱告,另一方面加強彼此的溝通,讓各院牧能更好地掌握不同病室的情況,這也是維繫團隊關係的重要元素。
未來的風浪會越來越多,但畢師母有信心可以越過,「我們當然要依靠神,但同樣要好好計劃應變的對策。我深信神才是真正的領航者,前面縱有驚濤駭浪,祂也會看顧和帶領我們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