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齊齊入青山醫院

我們齊齊入青山醫院

 李麗萍 

「青山」這兩個字,一般人都喜歡語帶相關,作戲謔人的說話。有些缺德者更隨口而出:「早些入『青山』啦你!」為何「青山」會令人聽而怕之、遠之、藐之!其實,有誰沒有病過?有誰一生都不會入醫院?入住青山醫院的只是精神功能失調問題,說實在一點,也就是精神病而已。人有病便需要治療,為何要歧視「青山」的病人呢!

六月三日一個陽光充沛的下午,佈道團一行二十人,在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羅杰才牧師的陪同下探訪青山醫院。當日,有病人資源中心服務經理李建龍先生介紹醫院運作及服務,並帶領我們參觀各部門,同時觀看院內事工介紹的幻燈片。青山醫院的梁耿華院牧,亦就院內的院牧服務作介紹,使同學們不但對精神科醫院加深認識,更讓我們對院牧服務瞭解更多。參觀後,難得有機會安坐於放映室,聆聽三位經驗豐富的醫療和院牧事工人員交流心得,並有發問時間,使我們在追求神學知識以外,上了實際的一課。

生命拓闊的體驗

探訪過程中,醫護人員及各部主管都很熱誠友善的招待,醫院所有的設施、設計、訓練、用具;院友們穿的、吃的、住的、用的,都達到專業、舒適、安全、潔淨,而全院給人一種十分照顧和保護的感覺,使不少同學都「嘩然羨慕」。怪不得有些病人出院後,竟然常常想申請回來,他們甚至把醫院當作自己的家。或許是他們住院久了,難以適應及融入社會,而外面租貴又被人歧視,院內既有愛心的醫護人員關心及接納,又有一班相熟的病友,這都是外面現實世界找不到的環境。只是這樣的情形,卻又給院方帶來照顧上的壓力。

探訪各部門、設施、房間、各工作間、各模擬室、病房時,我們並沒有見到甚麼太過異常的人,異常的事。或許在藥物的作用下,院友動作大多緩慢的,面部表情不多,大都是靜靜的安坐。原來院內亦有很多活動的,如:唱卡啦OK、看電影、交誼時間,院友亦可以學手工、團契、崇拜等,院內亦有院友負責的購物店、小食店、廚房等。印象最深是參觀美勞室時,見到十多個院友,自得其樂的繪畫,有些更主動邀我們欣賞他們的作品,作品的題材並不抽像難明,但用色鮮艷及有創意,真叫人詫異欣賞,也許這正反映他們的內心世界,正需要光明、愉快、出路和盼望。

院內又有庇護工場和模擬工作間,看著院友們一張張單純的臉兒,靜坐一旁做著手上的工作,入餐具、摺紙巾,很感受到他們需要顧念,心裏感受到主耶穌也定必記念他們。

將病人帶回社區的趨勢

精神病人畢竟是社會的一份子,待他們病癒後,仍需要重新回到社會中生活,封閉式的院內治理畢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因此,李先生高興地分享現時的復康政策──是以社區照顧模式和使康復者回歸社區生活為主導。所以現時的治療模式,是要他們要發展足夠的生活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培育有益身心的活動。復康服務要綜合各個助人專業的所長,配合社區的醫療發展,藉此治療病人。那麼,教會應作甚麼呢?筆者與部份參觀的同學,有下列點滴分享與建議:

1. 教會的角式

教會是一個愛的群體,是讓人可以得著心靈醫治的地方,她若作為醫院和社區間的一座「橋樑」,在一個小社區之中代表基督接納及協助精神康復者融入社群,正是最好的服侍和見證。按聖經教導,他們也是按神的形像所造,因此同樣需要尊重,更不應怕他們加入教會成為負擔。

2. 教育及義工培訓

教會可考慮在社關部或探訪部設立「關懷小組」、「小團契」等,以代禱、牧養和實際的「資」援;提供探訪培訓、教育,使弟兄姊妹懂得如何關懷精神病復康者。因他們一旦有事發生,沒有經驗的人會不知如何處理的,這對雙方都不好。按我們所知,有一社會服務機構,轉介精神病決志者加入教會,有很好的效果,因為她們提供了教育及訓練。

3. 院牧事工可以作的

院牧可以主動接觸各教會教牧同工,請予以分享教育機會,讓作領袖的首先能「看」能「聽」關於病者及他們家人的需要。也要更正對精神病者錯誤的印象,並順道徵求義工,鼓勵多些基督徒到醫院探訪(我們都是有機會參觀才改變觀念的),或協助主領團契或崇拜的聚會,這既可紓緩院牧事工的重擔,又可凝聚基督徒的力量,活出基督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