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才能合作──伊利沙伯醫院院牧

分工才能合作──伊利沙伯醫院院牧

 作者:編輯室 

伊利沙伯醫院院牧團隊共有十一位成員,包括六位院牧同工(一位部份時間院牧於三月一日上任)及五位行政同工,其中八位屬全職,三位為半職同工。若以同工的總人數來說,算得上是一個鼎盛的團隊。而文職與牧職的同工差不多各佔一半比例,亦是云云院牧室中絕無僅有的。

「這個六比五的人手比例看來好像有點『奢侈』,但其實是因為我們辦公的地方分隔兩處,行政支援比較費力。」總幹事徐玉英(Joyce) 直接道出了其中一個原因。她所指的兩個地方分別是院牧室和行政辦公室,前者是在醫院裏,後者是在油麻地的一幢大廈。「醫院提供的地方不夠使用,所以要另外購置辦公室,這也是我們跟其他院牧室不同之處。」至於兩個辦公室都有文職同工就是為了配合實際的需要,「院牧室需要有人接待家屬,而行政辦公室除了作事務性的支援外,更是一個社區的接觸點,我們與油尖旺區的牧者、教會和福音機構都有很好的鄰舍關係,他們也喜歡到辦公室來聚一聚。」

原來文職的同工並不單單只管事務和行政,他們其實是院牧的支援者,而充足的行政支援讓院牧們可以更專注牧養關懷。「院牧同工的工作分配是按七三比例,即每天要有七成的時間做牧養工作,三成是參與會議或事務;而行政同工則剛好相反,七成事務,三成關懷。」為了進一步減少院牧同工的行政工作,從前院牧要兼顧的一些特別活動的籌劃,現在都已交由事工幹事和兩位助理負責,目的就是讓院牧可以更專心地關顧病人和院內員工。

現時六位院牧都有清楚的分工,除了負責不同的病房之外,更專責不同的牧關工作,包括病室、門診及外展三大範疇。由於伊利沙伯是急症醫院,病人的流量很大,轉介的個案亦很多,所以院牧每天都馬不停蹄地穿梭病房。「我們都隨時候命,特別當遇到災難性事件更要分秒必爭,所以我們都常處於備戰狀態之中。」資深的王美玉院牧雖然已身經百戰,但她仍然覺得每天的工作都是充滿著挑戰和滿足感。而○四年才加入的章永利院牧也即時的和應:「我每天都覺得很充實,因有很多突發的個案,對於我來說實在是很好的學習和訓練。」

至於在團隊中日子最長的鄭少梅院牧則有這樣的分享,「除了我們六位院牧,還有很多義工作支援,當中更有一些固定的義工,他們經常前來協助,實在是我們的好幫手,是團隊的一份子。」她所指的固定義工共有十位之多,分別協助探訪、事務和輔導的工作。

雖然院牧和行政同工有各自辦公的地方,但他們每逢星期五都會舉行全體會議,讓所有同工見面和交流。會議內容隔週不同,一次是事工會議;一次是祈禱分享,而祈禱分享後則是個案檢討會,參與的主要是院牧和有參與病人關懷的事工幹事。個案討論的目的是讓院牧同工可以在牧關上更加進步和更趨專業。為了鼓勵進步,院牧每年也有兩天的進修假期。

伊院作為唯一一間以總幹事而非主任院牧為團隊帶領者的院牧室,對於沒有院牧經驗的Joyce來說,她如何看自己在帶領上的角色?「總幹事與主任院牧是兩個不同的角色,臨床牧關不是我的專長,所以探訪就由院牧負責;我會較專注行政和事工推廣,特別在建立網絡關係上,包括醫院、醫管局、社區和教會等,這些都需要投放很多時間才會有所成效。雖然目前院牧室的架構是以總幹事為首,但總幹事並不一定要代替主任院牧。若能同時有主任院牧,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當然會更加理想!」想得真美,但願能成為事實。

從院牧同工的角度而言,這個獨特的組合和架構又帶來了甚麼影響?「我覺得最明顯的分別就是與醫院的溝通比之前更加暢順和緊密。院牧要融入醫療團隊必需掌握和熟悉醫院的文化,而Joyce本身曾是伊院的護士,且做過多年的病人聯絡主任,所以她可以更準確地掌握醫院的脈搏,在推展各項工作時也更事半功倍。另一個分別就是有了充足的行政支援,院牧真的可以專注於牧關,而我自己就可以在探病之餘,更多時間關懷員工和護校學生。」馮麗明院牧指出了現行架構所帶來的一些好處,大家也表示認同。

然而,若從牧養的層面出發,院牧們可有覺得有所缺欠?「若能有一位主任院牧作我們的師傅,指導我如何在醫院裏牧養,分享他的牧關經驗,當然會幫助我們在事奉上更加進步。而現在沒有這位師傅,同工們就得彼此牧養,互相學習。」蕭天養院牧分享了他的感受。「由於我只能以護理病人的經驗,及以輔導學的理論與技巧來幫助院牧去關顧病者,故此事工委員會內的三位牧者,也參與支援院牧傳道牧養的塑造,從而達至一個整全的牧養關懷服務」Joyce往後補充。

院牧服務的內涵固然是牧養與關懷,但也脫離不了醫院的文化與管理,原因是病人和家人靈性的需要,正是醫院「全人醫治」理念其中的一環;所以院牧服務的發展必須要融入香港的醫療體制中,及與醫療服務理念並肩進退。」Joyce最後指出院牧室的定位,不是追求自我發展,而是尋求並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