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在新界東有著特殊的位置。它不若北區的靠近邊陲,也不如沙田接近市區。但卻因為依山靠水,左連大帽山,成為元朗、林村一帶的通道和市集;右擁吐露港,有元洲仔、三門仔的漁村。因此,大埔既有原居民,亦有漁民。近三十年隨著社區發展,私人屋苑如雨後春筍,公屋居屋亦十分普遍,居民人數已增至約30萬。
座落在大埔的兩間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和大埔醫院,由於地處新界東的中間,所以在新界東聯網的7間醫院中,它的角色並不輕。如今那打素醫院仍是一間提供急症服務的全科醫院(但已沒有產科)。而大埔醫院則是一間復康醫院,並且提供精神科的服務。
大埔醫院的主任院牧梁智英牧師表示,那打素醫院和大埔醫院不單比鄰而靠,而且彼此間亦十分互動。不少骨科、精神科的病人,都會有機會在兩間醫院中接受治療。所以院牧有時也會在兩院中穿梭,甚至那打素的院牧,有時會主動Call他們過去探病。
事實上,大埔醫院設立院牧服務之初,已得那打素的院牧部協助,現時那打素醫院的主任院牧,仍是大埔院牧事委會的當然委員,可見兩院的關係密切。說到院方對院牧的支持,梁牧師表示前年再得到院方撥出新地方作辦公室,而所有的大型活動,院方必會有代表出席,這足見院方的肯定和支持。而那打素醫院方面,因為一直有院牧服務的傳統,而且現時是一間已具規模的CPE訓練中心,所以在服務方面是完全可以滿足院方需求。
在大埔區牧會超過四份一世紀的石志堅牧師,他也是那打素醫院院牧委員會的委員,他教會中有不少的漁民,雖然如今大部份已經沒有再出海作業,但他認為水上人既有的文化和習慣,不單在牧養中要留意,當他們入院或辦理喪葬,都要特別關心。他指出在03年沙士之前,醫院和教會的合作十分多,但沙士之後,就減少了許多。這固然可能是關於防感染控制,但如今已過了5年,很希望能夠回到從前。
大埔醫院院牧事委會現任主席張秀明牧師,則比較關心院牧部的財政和教會的支持。因為現時的常費是常有不足,要靠每年的特別籌款活動幫補,這不單對同工們有壓力,亦多少影響對病人的服務,他希望大埔區有更多的教會對大埔醫院的院牧事工作出支持。因為醫院能夠發揮的作用,是教會所不能取代的。他舉了一個個案,有一位大陸人,在港無親無故,因病入了醫院,真的是舉目無親。但他因為在醫院內被院牧探訪,結果院牧給他各方面的幫助,最後他不單能夠康復出院,而且能夠順利的返回內地,這足見院牧服務是一個有情的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