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好撒瑪利亞人 - 改善醫療環境‧重現

尋找好撒瑪利亞人 - 改善醫療環境‧重現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沒料到一個簡單的失誤,竟惹來社會這麼大的迴響。醫生在手術過程中使用手提電話一事,發展過程可喟「扣人心弦」,「高潮迭起」,只是這並不是一齣電影,而是關係全港市民生死健康的真實事情。事情反映了對醫療責任的關注,但對於失職的醫生追究責任,始終是亡羊補牢之舉。加強監察、立例禁止、改革醫委會,是否就能夠改善醫療質素?制度、條例、監察固然有它們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一份對生命對人的尊重、關懷與愛。這似乎是一個老調,卻又是永恆的旋律。

在「手機醫生」和「醫委會」事件上,作為醫院服務團隊的一員,我們既感痛心,又感為難。誰都知道今日作病人難,但作醫生、護士也難,把問題摀住固然不當,但把它放大再放大也沒有好處,我們認為真正的原因和解決的進路,並不如那些電台節目主持人所說的那麼簡單。輿論一面倒的指責「醫醫相衛」,隨之的訴求「改革醫委會」,成了順理成章的事。然而一下子就從道德層次和組織結構上入手,過程又欠缺深入的探究和仔細的參詳,會不會又陷於另一次「無心之失!」

「醫醫相衛」指控的背後是假設醫生們彼此維護,只重視自己,或是小圈子的利益。這無疑是一種道德指控,一個人格上的批評。個人雖然並不認同今次醫委會的處理手法,由程序到結果可議之處亦是甚多,但卻無法認同「醫醫相衛」這個未有充份證據的指控。對因而產生改革醫委會的行動,也就甚有商榷。原因如下:一是公道問題,如果未有証明他們「醫醫相衛」而以改革作為一項「懲罰」,這有欠公平和公允。二是這種亡羊補牢式的改革,往往是鬥爭與妥協的合成,又或是外來之手借勢伸進來的機會,結果總是強差人意的多。三是這次事件是代表了醫委會失誤,還是失靈?若是因為失誤而「革」之,是否小題大做?四是改革醫委會是否能提高醫療質素?強化醫生與病人的信任關係?在前線的戰士不思應戰,再多加參謀也是徒然。

從醫療的角度而言,斷症和處方、手術同樣重要,治療的目的是為了復康,而不在乎做了多少個療程和手術。作為一個市民,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有效的、合理的、良好的醫療環境,而不是只有「殺殺割割」的改革。

商榷歸商榷,對質問者的反詰,並不能使問題消失。由「手機事件」到「醫委會判決」是毫無疑問暴露了醫療界一些嚴重的問題、盲點、僵化,市民的強烈反應,更充份地表達了對今日醫療環境的不滿意。(醫療環境包括了醫療制度、醫療文化、價值觀、醫生操守、甚至政府的醫療政策)「手機事件」和「醫委會裁決」只是問題的一個觸爆點,並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僵化、規條、只注重程序、制度、缺乏了對人的重視,才是問題的根本。

事件使我想起路加福音十章那個著名的比喻。有人遇上強盜受傷,祭司、利未人路過不管,最後由一位撒瑪利亞人出來相救,把那個受傷的人救起並送往旅館讓人照料。我們都清楚,這比喻是由一位律法師提問耶穌而出現,耶穌便用這個比喻回答他並囑他要好像那個撒瑪利亞人一樣行。

由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在當日社會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就如我們返回內地一樣的經常發生。路上有強盜出沒,不時有人被劫受傷,祭司和利未人大都視而不見,間中會有好心人施加援手,這一切一切那個律法師都心裏清楚。所以,即使耶穌講這個「比喻」擺明是指猶太人僵化與冷漠,他就是心裏不服,也拿不出道理來反駁。一是事實如此,二是矜憫精神是不可以被規條、章則、甚至利害得失所掩蓋。

明白耶穌這個比喻的都知道,比喻的中心人物是那個撒瑪利亞人,與他相對的就是祭司和利未人。或許我們多半會把醫生們列入祭司和利未人一類,而我們呢?會不會就是那個律法師?至於那個撒瑪利亞人卻一直沒有出現。從今次的事件,我們應當明白到問題不在一件個案,一個裁決,解決也不是單單重組「醫委會」,而是整個醫療環境需要注入新的精神,一份矜憫關愛的精神。這也是耶穌在世時努力去作的事。若然不改變人內心的信念和價值觀,難以改變人的行為模式。

在醫院這個最能接觸困苦人的地方,也是最能見證神是愛的地方,若然教會肯參與委身,作那個撒瑪利亞人的角色,我們是有機會建立一個矜憫為重的醫療環境。或許,我們不能使由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路上沒有強盜出現,但倘若一位祭司、利未人在遇見有人受傷都會伸出援手,肯定叫每一個路人都會更加安心。在這個關係人生、老、病、死的重要地方──醫院,教會絕不能匆匆走過。但誰會是那個撒瑪利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