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筆時,聯想到一件偶合的事,覺得很有相關意思,就先和大家談一談。
踏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申奧」成功,「入世」無礙,神州的睡龍醒起,舉世震驚。百年頹弘,宛若初春積雪,抵不住綠芽新枝的生命力。早前電視播出《羅湖那邊的新思維》,專訪珠江三角洲的市長,晚上有時會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感到神州大地滿是朝氣。或許,從另一面觀看,仍可見到官僚、貪污、陋習、盲從、冒進等等問題,但無論如何,今非昔彼,中國在這一個世紀舉足輕重,力發萬鈞,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一九七九年,鄧小平獨排眾議,提出「改革開放」,在沿海找試點,將封閉的中國打開一個活口。如今回望還不足四分一個世紀,但建設之多,影響之大,抵得上過去的兩個世紀,甚至更多。鄧小平可敬之處,並非他不曾犯錯,也不是他有,特別的真知灼見,「改革開放」說白了,就是走自由經濟,私有產權的道路,這些簡明的道理,其實你我都懂。他可敬之處乃在敢於逆境說話,拚死堅持的勇氣和毅力。
恰巧也是一九七九年,由兩個基督徒醫護團契和基督教醫院舉辦了「全人醫治研討會」提出了「全人醫治」的信息並催生了「院牧服務」,短短二十多年,已植遍全港大小醫院。然而,若以為這樣已經足夠,「院牧服務」不單會停滯,而且更會退後,中國之所以一直爭取「入世」也是同一道理。
在今日醫療環境中,醫院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地方,院牧服務亦不會是只此一家,甚至不再任由你計劃安排,因為醫院方面將會更加主動介入,其他團體亦會加入「競爭」。情況實在有點像中國固有的「國企」面對「入世」全面開放的衝擊一樣。擺在香港教會和基督徒面前的,是又一次的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就像中國的改革面對「入世」一樣,把握得好就海闊天空,把握不好則會頭破面腫。
在以往的分享中,經常提及的有幾點,一是院牧室要結成一串珍珠鍊子,使資源、經驗、力量可以更加發揮作用;二是院牧服務源於教會,亦必須植根教會,由教會承擔;三是醫院是另一片禾場,是今日宣教、牧養、見證不可失之地。在醫療新趨勢之下,我們是否仍能像以往一樣,可以平順穩當的在醫院中探訪、見證呢?說實的,得視乎院牧們怎麼作,更得視乎教會和基督徒們怎樣看待這個「醫院關懷事工」。
因此,一月十二日的「全人醫治研討會:新趨勢‧新機遇──教會使命與醫院關懷事工」不單是一個理念探討,更是一個動員呼籲。如今,醫管局進行醫院聯網,資源與服務都重新檢視、劃分、整理,有地區的院牧已經被醫院方面約見,亦有醫院把院牧室調遷到更大的房間,並說明將來這裏會有「其他」宗教的院牧一同使用。在在說明了如果我們希望在醫院中有基督徒所發的一點光,有代表耶穌伸出的一雙手,全港的教會和基督徒卻必需加倍努力,加倍付出,才能在這個「新趨勢」的大潮流中站得住腳。
回應起初所引中國「改革開放」帶來今日的成果,比對今日教會。地上之國尚且不能鎖國自大,而要俯身「入世」,接受衝擊與挑戰。教會是謀天國大業,要作世上的鹽和光,又豈可只著眼於「自己」!回歸以後,教會雖未曾受壓,但此消彼長,面對其他宗教發展,如何「入世」已是當前一大挑戰。
無可置疑,醫院既遍設全港,觸及每一階層,直繫生死禍福,假若教會能夠把握這個開放的大趨勢,乘著這個機遇,在辦學、服務、植堂以外,福音將可傳得更廣,上帝也更得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