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星島日報於○四年六月十二日之報道,港府於○○年曾推出「醫護改革諮詢文件」,建議推行「頤康保障戶口」。當局最近完成研究,指市民由二十歲開始供款月薪百分之二,才能有足夠儲蓄應付退休後的醫療開支。有關這個消息,專業人士及市民意見紛紜,有議員對於該計畫仍未定案,也未提出其他醫療融資方案表示不滿,批評政府一拖再拖及錯失良機。然而,亦有人表示由於醫療融資是長遠問題,不能倉卒推行。
讀者可能也有印象就是政府於三年多前曾建議推行「頤康保障戶口」,希望市民長遠能分擔因為科技發展和醫療成本上漲而增加的公營醫療負擔,當時建議強制四十至六十四歲人士,每月供款月薪的百分之一至二,儲備作六十五歲退休後,用以支付自己的醫療開支。根據衛生福利及食物局近日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以目前公立醫院病者每日約三千七百元的成本計算,若按照○○年的建議,規定市民由四十歲才開始供款月薪百分之二,將會有四成一的市民戶口儲備不足以應付退休後醫療需求。
但若提早由二十歲開始供款,成效將遠遠提高,九成市民戶口將有足夠金錢支付退休後的醫療費用。政府解釋,上述數據是假設政府將醫療收費增加,政府補貼公立醫院服務的比例由目前的九成六,降至九成,其餘一成由市民負擔。亦有數據顯示,目前由政府補貼九成六醫療開支,比率太高,而且五成三款項來源於政府稅收,高於日本、新加坡和內地。因此,政府認為若市民年輕時開始供款,即使公立醫院收費提高,市民的頤康戶口仍足以應付需求。當局又曾研究頤康戶口對經濟影響,結果顯示即使強制供款百分之二,個人消費額只會微跌百分之一點八,即每一百元只會減少一元八角。
雖然筆者沒有深究上述的計算是否正確,但是筆者一向均贊成在香港推行全面的社會保險制度,包括退休保障及醫療保險等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的好處是未雨綢繆,讓市民在有工作能力時可以及早為未來撥出一些金錢作為保險儲蓄,以免完全依賴公共福利及醫療。而且,這種制度的可取之處是強調有能力者用者自付,比全面加稅公平一點。其實,由於香港目前老人人口正急速上升,社會福利署及醫院管理局將要面對更大的開支,若政府不及早籌劃一些長遠的社會保險制度,恐怕幾十年後的勞動人力將要付擔更重。
無論政府是否推行「頤康保障戶口」這類長遠的保險計劃,醫院管理局為了彌補每年數以億元計的赤字,近月來正積極考慮向市民收取費用。其一是向現有購買保險的病人收足全費,其二是自訂一套比市面周全的保險計畫,保障範圍包括一般保險公司不肯承保的高風險和昂貴手術,除了政府津貼部分費用,消費者可能要自掏腰包每年支付保費幾千元。看來,在不久的將來,醫管局還是會續步向市民開刀,用盡各式各樣方法或轉幾個彎去收費,最受打擊的將是收入較穩定的中產階層。由此可見,若我們認為醫療費用是全民需要承擔的,就應該及早推行,否則「羊毛出在羊身上」,中產市民要承擔大部份的責任,這也不是不公道的。
其實,新加坡早於一九八○年代開始,已積極研究如何改善醫療保險制度。在一九八四年,新加坡採用了「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強制規定每個有工作的人必須從他們的公積金戶口中,撥出一部分錢作為醫療保險儲蓄。而且,於一九九○年亦設立「保健護盾」(Medishield),為重病及長期性病患支付醫療費用。政府設立Medisave 之後,僱員可從每月的公積金儲蓄中,依年齡分別撥出百分之六至八,作為醫療保險儲蓄,上限是三百六十至四百八十新元,直至存到一萬新元為止。 Medisave帳戶中的存款,只能用在醫療費用,不移作他用。
到了六十歲,僱員可支取Medisave帳戶的存款,但仍須保留至少五千六百新元,直到老死為止。每個人的Medisave存款上限原先是一萬新元,後來略有調高,卻仍不足以支付重病手術或長期疾病花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在Medisave之外,設立了另一種機制,稱Medishield。Medishield其實是一種醫療保險計劃,附加於 Medisave之上。凡七十五歲以下的Medisave存戶,自動投保Medishield,保費從Medisave戶頭中扣除。他們亦可為其妻兒投保 Medishield,保費則由他們的Medisave帳戶中扣除。(見柯新治先生之《新新加坡》一書,二○○三年天下文化出版)。
因此,筆者雖然贊成及早推行醫療保險制度,但總覺得是次「頤康保障戶口」的政策仍有很多藉得商榷之處。第一,目前的建議似乎未能讓香港人放心的是,到底由二十歲開始供款月薪百分之二後,所供的款項是否除了供給自己使用外,家人可以享用嗎?第二,若將醫療保險與強制公積金戶口分開處理,所需的行政費便會大增,這樣分開處理的方法是否最好?第三,沒有先將醫療保險款項從薪資扣起,而要市民在出糧後才供款的方法,可能令人難受,而且也不能教育市民為自己有責任去未雨綢繆。所以,筆者認為我們還是要對這個建議作多角度的討論最好。在未有考慮如何將強制性公積金及醫療保險計劃互相配合時,只推行醫療保險制度似乎未必是好事,若我們真的希望藉此次醫療保險制度的討論去教育香港市民為自己的健康及保障著想,多面向的討論是必須的。
除下黃色警示 披上愛心白衣五月底,醫院終於除下了黃色警示,院牧部的探訪義工,可以再次穿上白袍,走近床前,向病人送上久違了的笑容和問好,遞上珍貴的關懷和福音。這不單病人開心,家人歡喜,就連醫護人員也感到這是一個好氣氛。 然而,中斷接近年半,SARS的陰影亦未完全消退。院牧們除了加倍小心之外,還得加倍用心。他們既要不住的提點探訪義工,又要忙於訓練新人。有人說︰「基 督徒的愛心越難越大的」。SARS似乎是嚇人的,但願意加入醫院作探訪義工的,不但沒有減少,似乎比前更多。如今,各區的院牧室已按情況回復正常的服務和 訓練了。 希望弟兄姊妹們在禱告、行動和經濟上,都給予支持。 羅杰才 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