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只是一個治療的平台

醫院只是一個治療的平台

專訪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任燕珍醫生
■:羅杰才牧師      □:任燕珍醫生   整理:梁婉琴
日期:二○○六年八月十日
地點: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行政部會客室

燕珍醫生一九七三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曾在九龍醫院及政府胸肺科工作,並在瑪麗醫院接受內科訓練,其後任職明愛醫院及那打素醫院。九三年起,任醫生在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任職內科部主管,九九年兼任該院醫務統籌專員,並於○二年兼任港島東聯網內科服務統籌專員。○四年任醫生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五年出任東區醫院行政總監及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六年八月兼任長洲醫院行政總監。任醫生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及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

■: 任醫生,你在東區醫院服務超過十年,當中大部份時間都是從事前線工作,直至去年出任醫院行政總監和聯網總監。對於由臨床工作轉至行政管理,你有甚麼特別的體會?

□: 我最大的體會就是當前線醫生,所得到的回報是大而且快的;相反地,做管理工作,所付出的往往不會收到即時的回報,而且回報與付出更是不正成比的。不過,話雖如此,當行政總監,所管理的範疇會更加全面,換句話說,對前線同事,我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更佳的工作環境,而在病人方面,則可以讓他們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 眾所週知,東區醫院是市民用了十多年時間向政府成功爭取興建的,對醫院的服務自然有著很大的需求和有一定的期望。但近年醫療資源不斷減少,東區醫院能否滿足市民的需要?作為醫院的最高管理層,你又有甚麼對策?

□: 其實由開院至今,東區醫院的資源也不是很充足的。正如你剛才所說,東區一直沒有大型醫院,所以當年一開院,我們已接收很多由港島其他醫院轉介的病人,而當年我們仍未有發展好專科服務。但為了應付需求,我們只得不斷增加病床,試過內科病房在四個半月內增加了兩倍病床,人手的需求可想而知,但事實是我們根本無法可以聘請足夠的人手照顧病人。

不過,這些已是歷史,我們應該向前看才對。所以,我上任行政總監後,所專注的不單是如何善用院內有限的資源去照顧病人,而是把醫院作為一個治療的平台,大力發展社區醫療,目的就是要減少病人在出院後再次入院的機會。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最有效而又最善用資源的方法。

■: 社區醫療是近年發展的服務,還是已推行了好一段時間?東區醫院又如何運用資源和在社區中推行?

□: 其實社區醫療已有很長的歷史,那打素醫院正是先驅之一,其後聯合醫院把社區醫療發揚光大,當年他們成立了第一個社康護士隊,並在區內跟進離院病人。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成為我們的借鏡,而發展到今日,東區醫院的社區醫療也算有一定的成績,目前我們有超過一百個志願團體夥伴,合共千多位義工人手,所提供的服務方案更是多達二百多個。

東區醫院由二○○○年起已開始派出社康護士,特別跟進多次入院的病人,以後便用電話跟病人聯絡,服務成效不錯。為了覆蓋更多病人,○二年我們增設了「護訊聆」服務,當病人致電熱線,護士便即時透過電腦查閱病人記錄,解答和跟進他們的需要。此外,更有醫生熱線作支援,協助護士處理較難解答的病症。○五年港島東聯網兩所急症醫院透過高危長者資料庫及護訊聆的結合,作了一個先導計劃,結果令人鼓舞,因為在實行計劃後入院人次大大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六。我們已計劃擴大資料庫,把更多病人納入服務範圍內,亦會增加社康護士人手和延長熱線服務時間。

■: 剛才任醫生提到有百多個志願團體夥伴,醫院是如何與他們配合?你們又如何確保社區資源能有效地運用到病人身上?

□: 首先我們把七個主要服務範疇介定為七個平台,包括老人、長期病患、癌症、精神健康、殘障者、兒童及家庭,與及預防治療;然後按著每個平台所需要的醫療服務,進行協調和分配資源。每個平台都有醫療專家監管,也有志願團體的代表,而我們的社工則負責統籌和協調的工作。我們現在只是一個起步,日後將視乎社區的需要及資源配合注入更多服務元素。我在聯網醫院和醫管局層面,都會繼續推動,務求讓社區醫療得到持續和更成熟的發展。

■: 任醫生曾在政府醫院工作過,又在有宗教背景的醫院服務多年,你覺得兩者有沒有分別?對於東區醫院的心靈關顧服務,你有甚麼評價和期望?

□: 我覺得一間有宗教背景的醫院,有較多的同事會用「心」去照顧病人。特別是基督教醫院,比較明顯有宗教氣氛,經常舉行的宗教聚會,如崇拜等,都會強化一種關懷的文化。

對於院牧團隊,首先要慶幸的是我們的院牧部是一個相當有組織的架構,雖然人手仍然不算充足,但他們都為院內很多病人帶來心靈的平安,而事實上能夠解決病人的焦慮和不安,對於整個醫療程序都有十分正面的作用。至於對院牧的期望,我想如果院牧能夠與各個不同部門的前線員工加深溝通,將會更加理想。因為,不同科目的病人都有其獨特的需要,某類病人可能要投放更多的資源,換句話說,院牧可能需要把服務做得更系統化,並因應需要而擺放重點,讓服務的影響力可以滲透得更好。

■: 作為一位資深並且有豐富經驗的前線醫生,可否對現今年輕一代的醫生作一些勉勵?

□: 我自己也經歷過不同階段的學習,也體會過如何從失敗中尋求改進。對於年輕的醫生,我鼓勵他們凡事多想一點、多問一句和多出一點力,這樣他們必定能夠贏取病人更多的信賴,更可因此令醫術更進一步。我認為一個醫生是要做到令病人信賴自己,但不是要依賴自己,所以我們更應教育病人學習獨立,這也正是達致社區全人健康的其中一個關鍵。

由左至右:葉錦泉牧師、羅杰才牧師、任燕珍醫生、林偉廉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