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基督教對醫療工作的參與,是一個人人可見的歷史事實,在全世界有教會所在的地方,都會看見教會的醫療工作,就如教會辦學一樣,不論是那一個宗派,都難以脫離這個模式。原因是由舊約到新約的模式,上帝都表明祂是一個醫治者。
因為疾病是人生一個必有的現象,上帝既是一個創造和拯救的上帝,那麼祂也必然會是一個醫治的上帝。若從耶穌的角度去看,這就更加明顯。有人指耶穌有三重職事,傳道、教訓、醫病,但我卻認為四重更是合適,所以我會加上趕鬼。我認為趕鬼和醫病是有分別的。因為疾病是人陷於不正常的狀態,不能正常的生活,這些不正常可以是身體、心理或精神方面。但鬼附則是由於被一種外在罪惡或邪惡的勢力所控制。因此醫治是一種恢復(Recovery),趕鬼則是一種抗衡(Confrontation)。耶穌的工作,就是要把人回復正常狀態,並且把控制人的罪惡權勢和邪惡力量驅走。所以趕鬼的意思就是要和罪惡權勢抗衡,抵擋不義。
所以醫治就不單是肉身的問題,而是因為整個創造被扭曲了,罪惡的力量在轄制人。因此耶穌在醫治人的時候,有時會指出:你的罪赦了,意思就是他從犯罪而被重壓的狀況下得著釋放,得到接納。或說你的信心救了你,就是指一個人聽命上帝,倚靠上帝而非自己或他人,因此得醫治、得釋放、得救。祂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根本,從整體去醫治一個人。
當一個人有病,必有他身體上或心靈上的原因,但其中必然牽涉一個外在環境上的問題。現代人對這方面就更加清楚,因為健康不單只是身體,而是關乎身、心、社、靈。原來身、心、靈之外,還有一個「社」,這個「社」除了是社交之外,也是社區、社會,如果社區的環境不好,空氣又污染,社會的罪惡充斥,壓迫著人,試問我們又怎可能健康呢!因此如果要說「建構全人健康社區」,必須在身、心、靈以外,觸及社區和社會,否則只是一個空談。
今日的教會也追求「健康」,甚至為健康教會列出某一些量度方法和標準。但我認為健康教會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愛社區。教會必需認識社區、關懷社區。因為教會也是社區的一份子,她也受惠於社區,也受社區的影響。路加福音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指出,愛鄰舍是關於永生的事情,所以教會不可能只顧自己,而不去關愛社區。今日一些教會只想到要社區的人到教會來,卻沒有想到要教會的人去到社區,像撒瑪利亞人主動去憐憫、關懷那陌生的、受傷的不幸者,這是一個非常狹窄的想法。
因為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道成肉身的意思就是住在人的中間,並且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所以教會要關心社區,使社區中有恩典,教會必需關心社區的需要。至於真理,也就是真實、真誠。教會要正確認識社區的真實,對於它的問題、需要,被罪惡怎扭曲的事實,對社區的優勢、資源、價值等,除非都有正確而且真實的瞭解,否則教會根本不可能「救贖」這個社區和社區的人。事實上,健康的教會和健康的社區是彼此相關連的,也唯有教會真誠地願意使社區健康,才能步向健康教會;同樣的道理,除非有一個追求健康的社區,否則不可能有一個真正邁向健康的教會。
讓我們把討論收窄,看看關於醫管局如今提出以社區為本的醫療理念與教會的關係。其實很早之前,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中心、聯合醫院等設立社區健康服務,目的就是要以社區為本,關懷社區的人。我們不單看見一些人要入醫院接受治療,更要看見人不單要醫院的醫療,也需要社區的照顧。醫院是提供專業的治療,但非專業的關懷同樣重要。所以教會不單只做專業的醫療,為人提供社會服務也同樣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居住環境惡劣,社區支援網絡缺乏,他又怎能健康地生活呢!
如果社區和醫院能夠互相配合,醫療的資源亦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因為醫院是一個專業醫療的地方,病人在手術後,如果不必住院的話,他若能夠回家,在社區中得到適當的照顧,醫院就能夠空出床位給其他有需要的人。因此社區絕對能夠擔當醫療的角色,而且把病人留在醫院,其實只會增加他的孤單和不安全感,一個溫暖的社區,甚至比醫院更適合病人。但一個溫暖的社區,不可能由個別家庭營造出來,一個個的所謂核心家庭,其實就是只有兩三個人的小單位,如果沒有網絡、沒有支援,他們一旦有病就只有孤單、徬徨。所以溫暖的社區,健康的社區,必須要組成一個互相關愛的網絡,而這個責任,必然是落在教會身上,這正是道成肉身的體現。
可惜今日有不少教會把教會當作是一個私人的地方,教會的地方、設施、活動,全部都只為自己人而設。教會在社區中抽離,不再關心社區。其實教會被稱為聖而公的教會,所謂「聖」是指屬於上帝,而「公」就是指屬於公眾、屬於人群、屬於社會、社區,是公開的群體。所以今日教會把門關起,拒絕關心社區是違反教會的本質。
如今醫管局主動提出以社區為本的醫療模式,或許正是給教會的一個機會,如果教會能夠正面的回應,聯合組成一個強大的社區關懷網絡,必然勝過開千百場佈道會,因為社區的人必會親身體會到基督的臨在,並且是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的臨在,這樣,基督才有權柄去呼召人跟隨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