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科服務絕對是富有挑戰性和創意的

老人科服務絕對是富有挑戰性和創意的

專訪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及麥理浩復康院行政總監——余詩思醫生

羅杰才牧師 余詩思醫生 整理:梁婉琴
日期:07年4月3日
地點: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5樓會議室

余醫生簡歷:
• 83年於澳洲新南威爾斯洲大學醫科畢業,89年於雪梨大學取得
公共衛生科碩士
• 93年起擔任馮堯敬醫院行政總監,2000年起兼任麥理浩復康院行政總監
• 02年起擔任港島西醫院聯網發展總監(老人服務)
• 06年起出任香港女醫生協會主席

從媒體的報導中得知,余醫生在自己的專業範疇以外,還從事不少公共事務,如參與醫學會、特首選委會等。是甚麼原因令余醫生對公共事務有這麼大的興趣?

我相信最大原因是受到家庭的影響。我小時候已常常跟著母親做義工,所以從小就很喜歡去服務他人。到自己在澳洲唸大學時,也在教會參與不同的服侍,而且每年我也有做暑假工,所以接觸過很多不同階層的人,可能就是這樣漸漸培養了自己對投身公共事務的興趣,而我覺得能夠為市民大眾發言或爭取他們所關心的正是服務社群的具體表現。

余醫生於06年成立了香港女醫生協會,並出任主席。大家都知道香港已經有醫生的協會,為何還要特別成立一個女醫生協會?

成立女醫生協會,主要目的是要凝聚一群女性醫生,因我發現女醫生的數目越多越多,跟男醫生的比例可以說是越來越接近,而她們除了醫療專業之外,還有多方面的才華。透過女醫生協會,我們可以匯聚各方人才,貢獻所長,服務更多有需要的人。

可否讓我們瞭解多一點女醫生協會的功能和未來的發展目標?

協會現在有百多位會員,我們長遠的目標就是持續發展和教育,並著重會員的個人發展,如理財之道、個人成長、親子關係等。此外,我們會動員會員參與社會服務,亦會與其他國際性的女醫生組織作交流學習,甚至與跨界別的專業團體交流,從而擴闊會員的視野。

除了公共事務外,余醫生亦十分熱愛運動,並且是毅行者和龍舟隊的隊長。作為一個運動健將,又是一位醫生,你覺得如何可以使運動成為社會的共識和生活習慣?

我絕對稱不上是運動健將,但我深深體會到運動對於身心健康都有莫大的裨益。在香港的環境,若要提倡運動就必須先建立一種文化。在家庭裏父母需要讓小孩子知道運動的重要,並且要身體力行一起運動。其次就是學校,在運動設施和人手資源上都要有相應的配合。至於公司,則需要有僱主的支持,如五天工作週的安排。如果能夠建立起一種全城運動的風氣,市民的健康質素一定能有所提升。

余醫生屬於好動外向,卻在兩間老人科延續護理醫院作行政總監,你會否覺得自己的性格和服務的環境與對像有頗大的矛盾?你又如何去協調當中的差異?

在我讀醫時曾在教會開辦的老人院當兼職護士助理員,所以在照顧老人家方面也有過實際的經驗,我也發覺自己很喜歡接觸和服侍老人家。可能延續護理給人一種很緩慢的感覺,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老人科在香港雖已有近二十年的發展,但若跟其他專科比較,年資要算是短的。但隨著人口老化問題越趨嚴重,近十年醫管局大力提倡健康社區,醫院要推出各式各樣的社康計劃,包括預防工作和復康服務等,所以老人科服務絕對是富有挑戰性和創意的。

那麼,余醫生認為如何才能夠有效地建立一個健康的社區?

剛才也提及運動的好處,所以要建立健康社區,我認為還是要由運動做起。我常常鼓勵人要盡早養成運動的習慣,因為及早鍛煉好身體,即使是老化,也能健康地老化。其次,在財富方面也要未雨綢繆,以便應付晚年所需。第三就是要建立家庭和朋友的支援網絡,不要讓自己在年老時陷入一個孤單和疏離的境況中。若每個人都能做好這三方面,相信一定有助建設健康的社區。

兩間醫院服務的對象都是年老的病人,可以說是與他們走最後的一程。在多年接觸病人的過程中,余醫生對於生命有沒有甚麼特別的體會?對於關顧病人心靈需要的院牧服務,你又有甚麼看法?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作為醫護人員,我們不應該以逃避、消極和傷心的態度去面對病人。但正如牧師所說,我們是陪伴病人走人生最後的一程,所以更應做到最好,就是要讓病者有預備、有計劃、有尊嚴和有選擇,並且是平靜地、欣然地接受死亡的事實,而不是驚恐和茫然不知所措。同時,我們也要照顧病人的家屬,因為他們面對著摯親的離開,往往有很多情緒反應,醫護同事需要明白和懂得疏導,幫助他們度過哀痛的一刻。而院牧服務正是在心靈關顧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十分欣賞院牧們在兩院多年來的服侍,我絕對認為院牧是醫院隊工的一分子,因此,醫院十分樂意提供適切的資源,讓院牧服務可以做得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