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牧關督導訓練–生命成長的階梯

臨床牧關督導訓練–生命成長的階梯

 陳碧雲院牧  香港浸信會醫院臨床牧關教育受訓督導 

加入成為CPE受訓督導雖然只有一段很短的時間,但自己從第一次接觸CPE至今,已剛踏進第十七個年頭,回想起來,對CPE的體會逐漸加深,尤其是過程中對生命成長的影響。CPE的學習不是速成魔術,但它潛移默化地改變個人的生命,促使學員反思如何回應學習上的經歷和生命中的挑戰。以下是筆者在CPE督導學習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促進自我覺醒

每個人對自己均有獨特的看法,這自我觀會影響著這個人的自我表現,而每個人的自我觀,很多時受著自己成長的環境,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甚至教會所影響。當學員願意開放,坦誠面對自己,配合安全的學習環境,便可以突破自己,經歷生命成長。在督導CPE學員過程中,我見證著成長是上帝對祂兒女的一種召喚。

經驗告訴我,自己的生命也有很多盲點,且許多是不自覺的。縱使自覺,有時會以接納為借口,容讓它繼續存在,不去面對。然而CPE的學習過程,正要挑戰自己正視生命中的盲點。筆者在CPE學習的反省中,曾留下以下的記錄:

我發現逃避問題的性格,非只是一個單一現象,它更涉及我退縮及要求公平的性格,顯露我內心的憤怒或不滿,這也可追溯自己原生家庭及自我中心的影響;這些認識幫助我明白自己的情緒,亦幫助自己懂得去處理人際關係問題。

如今面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雖仍然有很多掙扎,但當中的張力越來越少,面對的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強,這不能不歸因於CPE教學相長過程中對自己的啟發。

綻放生命故事

CPE開課時,一般都會安排學員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單促進彼此認識,有助日後對各人有更多理解,更幫助學員從另一角度理解自己的經歷,促進整個學習過程,其中包括不斷學習面對自己,發掘多元化的生命素質,發現那些看似不存在,卻隱藏在我們心裡的片段,以及對生活的渴望、希冀,使命、原則、價值、甚至執著等。此外,透過在群體中學習彼此聆聽對方的生命故事,可讓我們發現生命的豐富,驚訝上帝在人生命中的作為,從而重構自己的生命,重置自己的生命軌道,重塑自己對未來的期盼。

記得自己在第一個CPE單元分享生命故事時,充斥著負面失敗及自卑。講完後,督導引導自己看見另一幅生命的圖畫,發現自己的生命仍有其他豐富和美麗的地方。此後自己學習以新的生命主題去重塑自己的生命故事,這經驗亦影響著自己以後的生命成長。

當筆者第二次讀CPE課程時,需再提交自傳,當時心中有點納悶,以為既然第一次申請時已提交過,為何又要重寫呢?事實上,當自己再次撰寫生命故事時,發覺當中雖然部分內容大致相近,但表達起來總會有些不同。後來有機會接觸敍事治療,體會到人喜歡按其生命主題而選取一些生命情節來串連成為自己的生命故事。這生命主題往往影響我們如何看自己以及看自己的將來。

建立小組動力

CPE學員在小組中學習,建立及學習人際關係技巧,透過開放坦誠的溝通,包括聆聽、支持、澄清、表達異見和對質等,學習彼此牧養,讓別人成為自己的學習資源。學員在小組中知己知彼,並學習接納自己和別人的長處與限制,建立彼此信任的深厚關係。且看其中一位學員的分享:

想起在人際關係小組時間,同儕輪流分享自己,因著彼此熟悉程度,我們都聽取很多意見,也給予很多意見。雖然有時都是直接的,但由於關係密切了,善意提醒是奏效的。
有另一位同學的分享:

在CPE學習過程中,我開始成長。我知道這班同儕是可信任的,因此我提醒自己要開放自己,信任同儕,信任過程。

臨床牧養體會

CPE非常著重臨床牧養的實踐,透過牧養探訪實際彰顯神「道成肉身」的大愛。學員有時需要將對話詳錄下來,寫成逐字報告。很多人忽略記下對話的重要性,事實上,這些對話實錄對牧養實踐與反省有很大幫助。巴西教育學家弗雷勒(Paulo Freire)認為只有反省而沒有行動,會流於空想,只是無意義和遙遠的聲音;而只有行動而沒有反省,則流於盲動,無法提升行動的品質。此說法正好與中國孔子說法不謀而合,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神的僕人,生命的服侍者,我們需要建立行動–反省–再行動的能力,以致能更真實地活在人群中,更適切地回應社會的需要。作為受訓督導,我因著同學經歷第一次逐字報告研討後有以下發現而感到喜悅:

這是我的第一次,覺得很有新鮮感呀!過去關顧別人一直都只靠自己。這次不同的是可與同儕一起研討,有導師從旁引導,大家看同一個案,能以多角度看,判斷也顯得有立體效果。在同儕給予的意見中,我學習到牧者角色是需要為自己定界線。提醒我留意工作時間分配;實際上,我要接受自己是有限的,不能想承擔更多就去承擔,我要設定優先次序,先完成本份,再按能力和時間,去考慮合宜地承擔

深化神學反省

作為一個牧者,如何理解神、人,以及神與人的關係,將直接影響他/她的牧養。同樣地,一個人如何理解神、自己,以及神與自己的關係,亦將影響他/她的生命及生活。因此CPE十分重視神學反省,此重點亦把牧者與其他助人專業人員如輔導員及社會工作者等分別出來。

神學是生活經驗和信仰的結合。從舊約至新約,上帝是一個不斷在歷史中啟示自己的神,而人則不斷從經驗中去認識和回應上帝。CPE讓牧者透過臨床牧養處境檢視自己的信仰,更深認識神,體會自己如何與神同工,同時亦引導人與神相遇,認識生命的本質,發現生命的豐盛。

曾有一位學員在探訪中遇見一對基督徒夫婦,當時妻子正面對手術前的恐懼。院牧探訪他們時,丈夫表達他們是有信仰的人,一切交託給神,在主裡面有平安。學員即時表示同意。但事後,該同學悟出一個更深層的神學課題:

許多人面對困難憂慮時,便抬出一些經文,作為「良藥」貼在問題上,一切好像輕易解決了。是真?是假?作為一個牧者,怎能不認真思考苦難呢?

這次經驗讓這位學員開始反省神在苦難中的作為,思考牧者應如何面對苦難,以及如何幫助自己與信徒一起面對生命的難處。

總結

人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而成長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作為CPE督導及牧者,必須是一個終生願意追求成長的學習者。主耶和華的僕人祈禱說:「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以賽亞書50:4)加爾文認為只有好的學生,才能夠成為好的老師。
因此,好的督導和牧者,在牧養關顧別人前,便首先要成為受教者。成長其實是一道階梯,透過行動–反省–再行動,我願意在受訓成為督導的過程中,經歷與見證自己及學員的生命成長。

參考資料:
  1. 列小慧著。《敍事從家庭開始–敍事治療的實踐歷程》。香港:突破出版社,   2005。
  2. 林鴻信著。《邁向驚醒–自我概念的探討》。台灣:禮記出版社,2001。
  3. 區祥江著。《啟動群體生命力》。香港:突破出版社,2008。
  4. 麥克懷特•大衞艾普斯頓著。廖細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敍事治療的力   量》。台灣:心靈工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