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昌—病患牧關正是表達福音的明證

陳德昌—病患牧關正是表達福音的明證

 梁婉琴採寫 

隨著小學遷至衛理道,校舍範圍都歸屬了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九龍堂,教會可用的場地多了。原是循道小學教員室和洗手間的位置,現在是教會的辦事處。今天帶病的陳德昌牧師在門口迎接我們,更帶我們走一圈,又熱情的講解各樓層的新設施。教會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對牧養栽培或福音事工都有幫助,參觀的過程,我們也分享陳牧師的喜悅。

「全人福音」必須關顧病與死

對於堂會牧者在病患牧關上應該怎樣關注,陳牧師直接地指出「教會一直都是實踐『全人福音』。『全人』一方面指人有不同層面的需要,即靈、魂和身體;另一方面就是按年齡的需要。若以聖禮來表達,則由初生嬰兒的洗禮以至臨終或安息的禮儀,教會都應該全面地照顧。既然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需要相應的牧養,那麼全人的福音當然不能忽略病患和死亡,因為那是人生必經之路。」陳牧師更指出,除了病人,家人和親友都應該是教會關懷和接觸的對象。

陳牧師毫不含糊的表示病患關顧值得教會給予更多的重視。「我相信一般的教會都會有探望患病教友的傳統,我們當然也不例外。當調派到這裡好幾年的日子中,我知道教會在病患牧關方面已有積極的參與。而由前年起,教會更加入了伊利沙伯醫院的院牧事工,我亦以教會代表的身份參與其中。」除了鼓勵弟兄姊妹參加院牧室的義工訓練班之外,教會亦成立探望團契,並定期由教牧同工負責帶領到老人院或進行家居探訪,教會的牧者也會常常到醫院為那些因病患留院的教友施聖餐。「雖然整體來說,我們能夠接觸到教會以外的病人不算多,但至少讓弟兄姊妹意識到,我們需要走出教會。」

九龍堂很懂得善用資源,他們與楊震社會服務中心合辦義工訓練班,裝備一些「休閒」的教友,動員他們探望長者或協助陪診,這些都讓弟兄姊妹有機會實踐信仰。「當他們向陌生人表達關懷和慰問,就是以具體的行動表達主耶穌的愛,對於他們在信仰上的成長亦會有幫助。因為從服侍當中,他們對自己、對神都會有更深的認識和體會。而且透過經驗分享,更會加強弟兄姊妹的凝聚和服侍的心志。」善用資源和機會,既能動員又可以培育信徒成長,陳牧師實在把握了牧養的要訣。

「講耶穌」不是唯一的內容

有些教會將病患關懷與床邊佈道掛鈎,但陳牧師的看法不一樣。「教會傳福音的使命毋須置疑,但關懷病人卻不可單單抱著傳福音的動機。患病的人當下的需要不一定『聽耶穌』,但他一定需要真誠的關懷;所以我們要先給予關心、安慰,或與他們一起祈禱。若病人對信仰或生命反思感興趣,當然可以繼續分享信仰。但『講耶穌』只是應該分享的內容,而不是唯一的內容。其實,病患牧關豈不正是表達福音的明證!」

陳牧師對病患關顧能夠清晰的理解和定位,原來他也曾接受臨床牧關教育(CPE),並且在醫院中實習。現在循道衛理教會要求每個宣教師入職前都要最少修讀一個單元的CPE,但陳牧師在規定實施之前入職,所以沒有這個「福份」,但他10年前在美國進修神學時卻把握機會受訓。陳牧師更認為CPE訓練對整個循道衛理教牧團隊都有著正面的作用。「從個人的層面來看,CPE不單讓同工對生命、對自我、對召命有更深層的體驗和反思,更能幫助建立同理心,體會別人的需要,並且明白自己的限制,這些都是同工在牧職上很需要掌握的。而從團隊的層面來看,由於大家都有類同的訓練背景,對於神學的觀點和牧職的看法也會更加一致,更重要的是對『全人福音』的理解也會更加貼近。」共同的訓練,原來對合一的服侍有如此重要的影響。

對醫院的夢想

雖然修讀CPE已是10年之前,但陳牧師仍然印象深刻。「這400小時的訓練讓我對自己認識得更通透,在關顧病人的侍奉上,更深深體會到聖靈同工的重要。」他分享在醫院實習時遇上一個講西班牙語的病人,雖然大家言語不通,只是默默陪伴,但第二天那病人卻連連的表示感謝。原來就是單單的陪伴,只用身體的語言已經能讓人感受到上帝的同在與安慰。」這次CPE訓練,陳牧師更認識到全人醫療可以怎樣真正落實在醫院裡。「我實習的是一所兒童醫院,院方對院牧給予很大的重視,院牧不但能夠進入所有的病房,而且在接收和認領遺體時不是由醫生或其他醫護職員負責,而是由院牧負責;甚至一些危機個案也由院牧主持。這些都讓我體會到醫院可以確立重視心靈關顧的制度,但這制度必須是從重視心靈關顧的文化中建立起來。」當年的經驗十分觸動陳牧師,他直言夢想有一天香港的醫院同樣能夠真正落實「全人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