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壽華 – 神的祝福在分享中臨到

蕭壽華 – 神的祝福在分享中臨到

 採寫:梁婉琴 

宣道會北角堂(北宣)在香港的教會中備受稱祟,但她卻是相當謙遜,就是教堂也十分簡樸,甚至有點「舊」。單從外觀,很難發現她的豐盛和活力。至於北宣的堂主任蕭壽華牧師,亦是含蓄溫文,甚至難以令人想像他有「火」的熱情。

事奉前的裝備

今年是北宣立會60週年,也是遷入現堂址第20年,更是蕭牧師擔任北宣堂主任第25個年頭。在北宣成長的蕭牧師,年青時已認定神的呼召,但大學畢業後沒有即時修讀神學;而是當了兩年社工,又在學生團契服侍一段時間,並從事人壽保險半年。蕭牧師說:「做這些工作的背後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在接受事奉裝備前能夠先接觸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士,包括基層、年青人,甚至商界,好使自己能夠從更多層面去理解事情,而且更明白在工作處境中面對的挑戰和人際相處的複雜問題。」能夠為更好的服侍神而多走一步,多了解社會不同階層,也操練與人相處的技巧,實在是一種屬靈智慧。

北宣的信念

雖然在社工的工作中,蕭牧師學過,也經驗過「做計劃」,甚至抗爭的手法,但在事奉上他堅持「生命要比事工優先」。意思就是要先建立信徒的屬靈生命,而不是只顧事工的發展。談到北宣今天已是香港其中一間超級教會(mega church),蕭牧師重申由教會成立初期到今天,都沒有以人數增長為大前提,北宣一直聚焦在兩個使命:首要的是敬拜上帝,這不僅是主日的崇拜,而是整個人的生命和生活都要對準神;其次就是差傳和宣教佈道,這也是北宣今天仍然持守的信念。

教會既重視宣教和佈道,卻又不以壯大自己為目的,蕭牧師分享箇中原因。「既然我們當年蒙了宣教的恩惠,就需要繼續宣教。所以教會一直將奉獻收入的一個百分比用作差傳經費。這包括了本地和海外的,院牧事工的支持也在當中。」但蕭牧師並沒有馬上說出那個百份比是多少。再問之下,他告訴我們「早期的比例是奉獻收入的75%,但隨著教會的發展和支出多了,這樣的比例不得不減少,但直到現在仍維持約50%。如今每年的對外奉獻超過3000萬,並且每年也會憑信心調整。」一間教會竟然願意分享她一半的奉獻,如果沒有非常的信心和愛心,實在不可能發生。但蕭牧師說:「神的祝福就在分享中臨到,教會反而更富足,這不單是物質上的,而是信徒的生命更加豐盛。」分享的是財物,得着的是生命,這並不是高深的屬靈道理,卻是十分艱難得到的祝福。

「家」的溫暖

雖然教會強調敬拜和佈道,但蕭牧師強調北宣是「家」,十分重視整體的相交和牧養。教會鼓勵會眾崇拜之後留步和彼此分享,教牧更會為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代禱。而教會近年推行信徒五年成長計劃,其中除了「明道行道」和「見證宣教」之外,還有「守望相愛」。「我們明白到大教會很容易走向事工化、制度化,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所以我們再三強調信徒要彼此守望相愛,讓弟兄姊妹仍然感受到『家』的溫暖。」既要佈道增長,又要關懷造就,兩者之間要取得平衡和配合,實在不易,但北宣卻兩者都堅持兼顧,實在難得。

事實上,關懷病患老弱,並不是一個輕鬆的課題,因為北宣65歲或以上的長者約有800至1000位。「所以教會特別設立『長者牧養科』,至於非年老而病患的肢體也是為數不少,除了特別的牧養關懷之外,亦成立了『癌病關懷小組』,那裡的成員(有弟兄姊妹和病癒者)約有60人,他們會到醫院或家中探訪患癌症的肢體或他們的親友,當然更會成為代禱者。」雖然是一間數千人的教會,但蕭牧師對病患者的關顧依然在心。

與患病的人同行

推己及人,北宣先後透過院牧聯會差遣三位院牧到東區醫院和聯合醫院,蕭牧師認為「差遣院牧」給教會十分正面的經驗,也藉此加強了弟兄姊妹對醫院服侍的負擔。「透過差遣院牧與相關團契或小組分享,弟兄姊妹不但對醫院的服侍有了更多認識,並且鼓勵了他們加入探訪義工的行列。其實能夠與患病的人同行,不但讓被關顧的真實地感受到神的愛,而關顧者本身的生命也會有所成長,因為過程中必然會對病與死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體會。」曾經也經歷過病患的蕭牧師,道出了親身的體會。

幾年前,蕭牧師接受一個大型心臟手術。「手術之後,我在深切治療部住了5天,之後更需要休養兩個多月。我形容自己極度軟弱,因為連簽名的氣力都沒有,行走10多步就要坐下來休息。那段日子讓我深深體會作為病人的限制,卻又同時亦讓我認識多了生命的本質。並且學習接受生命是有限制的,更是有節奏的,在等待身體康復的過程,我學會了忍耐的功課,當然還學懂了珍惜和感恩。」大病之後,蕭牧師不但從新得力,他的牧養更加有力。他對病患的人不但更加關心,也更明白他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