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短短三年多的傳道事工,就帶動了由耶路撒冷到加利利的宗教(信仰)復興,甚至令當時由祭司、文士和法利賽人等組成的建制宗教力量感到威脅。這是怎樣發生的呢!
教會的出現和發展,當然是因為耶穌的死亡和復活,但教會仍是以耶穌在世時的言行作為基礎與柱樑。而且無論是哪一個世代,教會要學效的,仍是聖經的教導和耶穌的榜樣。因此,今天的教會,無論是發展的方向或是事工的取捨,仍然應該以聖經的教導和耶穌的榜樣為依據。以下我們就從福音書中查看耶穌的榜樣,探索「病患牧關」(疾病與患難的牧養和關顧)的重要性。
病患牧關與傳天國的福音同等重要 (太4:23-25)
按福音書的記載,耶穌一生的傳道事工歸納為兩大重點。就是傳天國的福音和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而且也正是這兩者的平衡發展,才產生如此強大和持久的作用力。關於傳天國的福音 (宣講和教導),今天教會已經知道很多,做的也很多;如今要追上和增加的,應該是醫治。我們認為病患牧關的事工正是回應這一點。
如果沒有醫治的事工,相信耶穌當年不可能如此的吸引四方八面的人跟隨祂。也許有意見會認為,耶穌的醫治,主要都是神蹟性的。但今天強調神蹟並不合宜,而且不實際和有危險。的確,神蹟問題可以很有爭議性。但醫治的服侍,並不只限「神蹟」才能發生,才有意義。病患的關顧,應該沒有異議的。我們認為,如果教會在宣講教導與病患牧關有同樣的重視,教會的見證與傳福音的能力必然能夠大大的提升。
病患牧關能具體表達神的愛(太9:35-38,可1:40-41)
雖然醫治的神蹟很吸引人,但耶穌卻總是不願意張揚它。祂不但多次的囑咐得醫治的人「不可對人說」,並且福音書描述的重點也是「動了慈心」或「就憐憫他們」,而不是強調神蹟。因為耶穌醫治的重點是—神的愛。
基督教或許有很多的關注和神學的主題,但「愛」肯定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甚至是值得最優先關注的主題。然而,愛不是言說所能完全表達的;愛必須由行動作出證明。如果教會沒有「愛」,就只會像鳴的鑼或響的鈸;缺少了愛,「福音」也是不可能傳開和被真正的認識和經驗。
病患牧關能夠糾正信仰的偏差 (約5:2-27)
信仰的偏差,可以是不完整(只注重一部份),或是不真實(只有論述沒有行動)。耶穌時代,法利賽人和祂的衝突,並不是在信仰的傳統或神學上的分歧,而是在「憐憫人」的問題上落差太大。法利賽人把關懷受苦患病的人視為次要,卻視宗教規條和傳統習慣比「人」(關懷病患困苦)更重要。耶穌多次在安息日治病和多方的比喻,無非就是要糾正他們,可惜他們卻「油蒙了心」。
沒有行動的信仰,就算不是假的,也必然是偏差的。因此無論是猶太人的安息日,或是基督徒的主日崇拜,目的固然是敬拜神和親近神,卻也是為了要轉化我們的心思意念,使我們更加像神(耶穌),在聖潔、公義、謙卑和憐憫等屬靈品德上有所提升。如果一個人即使有很多的「屬靈追求」,卻越缺乏憐憫的心,他的信仰一定是偏差了。
病患牧關顯示出屬靈的權柄 (可2:1-12)
這段經文特別記載耶穌在醫治那個從屋頂吊下來的癱子的時候,刻意的表示「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人怎能知道神的真實?怎能知道罪得赦免的真實?怎能知道永生的真實?
甚麼是屬靈?豈不就是能夠把抽象的(如愛、聖潔)成為可以實在感受得到的!耶穌「道成肉身」(不單是降生,而是一生),就是最屬靈的顯示。法利賽人質疑耶穌是否有赦罪的權柄,但他們卻否定不了那癱子得醫治的事實。如果今天教會要有權柄,單是堂會大、人數多是不夠的,因為那可能仍是「屬世」的成就,耶穌當時的聖殿會堂不就是這樣嗎?教會必須要「顯示」神的聖潔、公義和愛,才能是有屬靈的權柄。
病患牧關吸引人跟從主(太4:23-25)
今日的教會都重視增長,但事實卻常常是事與願違。為甚麼教會花上那麼多的力量金錢,依然難有增長呢!原因是教會常常只鼓勵信徒「去」,卻不能夠吸引人「來」;教會只能讓人「聽到」,卻不能使人「見到」。如果教會能夠讓人感到她對「疾病與患難」的人有具體和持續的關懷,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加入教會,並且成為門徒。
事實上,21世紀是信息泛濫的時代。因此信息的吸引力已經被「稀釋」了。而今天最有效的傳播,已經不是如何講;而是如何能讓人去講,即是「成為話題」。請問今天的教會能夠成為社會或社區的話題嗎?相信如果教會能夠真正的-實在的關心病人和困苦的人,傳播福音的效果一定會比知名講員或當紅的藝員更吸引人。
*2012年10月12日向溫州教牧訪問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