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得當   資源增益

協調得當 資源增益

專訪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董秀英醫生

   董秀英醫生簡歷:

  • 81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89年任東華東院院長,半年後轉至新界東辦事處,負責行政工作
  • 93年重返東院,並出任該院首任行政總監
  • 97年調任大埔醫院,成為該院首任行政總監
  • 04年出任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行政總監,至05年9月兼任大埔醫院行政總監
  • 09年調任為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及瑪嘉烈醫院行政總監

 ■:羅杰才牧師     □:董秀英醫生  整理:梁婉琴

■  今年適逢沙士十年,又遇上H7N9的威脅。當年瑪嘉烈醫院正是沙士重災區,瑪嘉烈醫院更因沙士成了應付傳染病的重點醫院,院方今次是否特別緊張並作了相應的準備?

□ 沙士爆發當年我在大埔醫院服務,那裡雖然不是重災區,但因為醫院歸屬新界東,而威院是爆發源頭,所以大埔醫院也接收了部份沙士病人。記得那段長達100天的抗疫日子,每一天管理層都聚焦兩個問題,一是不可以讓疫症傳開,二是盡量保護同事不受感染。雖然當時每天都面對著沈重的壓力,但同事們的能量和無私的精神至今仍是我深刻記得的。自沙士之後,整個醫療系統都對傳染病的監控和防預意識大大提高,政府亦投放資源,如成立傳染病控制中心,在各間醫院加強隔離設施,舉辦員工培訓,加強社區教育等等。所以即使年初面對H7N9威脅,我們已經有一套機制,隨時按需要而啟動。所以緊張是有的,但卻不慌張。

 ■  自09年起,董醫生調任為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負責管理九龍區最大的醫院聯網。你上任以來,聯網有甚麼改變或新的發展,各間醫院面對的挑戰或困難有何不同?

□ 像其他聯網一樣,九龍西聯網醫院同樣是面對著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醫療壓力。就以瑪嘉烈為例,急症室病人求診數目比一般醫院平均增長率為高,形成病床需求上升,醫護工作量持續增加。九龍西有一個特色,就是聯網內的七間醫院都是「老牌」醫院,最年青的瑪嘉烈和葵涌醫院都接近40歲。所以聯網內都有多項擴建或重建工程,有的已接近完成,如明愛;有的即將進行,如廣華醫院的大型重建。瑪嘉烈醫院現時是聯網內的龍頭急症醫院,但地方和設施卻逐漸不敷應用,醫療資源亦須相應增加才能配合人口老化的趨勢。其實,九龍西聯網覆蓋的區域很廣濶,現在更加上東涌的北大嶼山醫院,我們在地區規劃上更要協調得當,才能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益。

■ 提到北大嶼山醫院(北院),董醫生可否簡介北院的籌建過程,並醫院未來醫療服務的計劃?

□ 北院的落成速度實在是十分之快,2010年通過立法會財委會後,工程隨即開展。12 年底已經完成第一期大樓,今年初交樓後進行檢收,將於9月起提供服務。以目前東涌的居住人口,其實尚未構成很大的醫療壓力,但由於東涌遠離市區,加上鄰近機場,若一旦發生意外,北院便可成為最近接收病人或傷者的醫院,所以北院要有較強的急症服務。但畢竟這只是一間小規模的醫院,加上醫護人手所限,初期只能提供8小時急症服務,明年初可望增加至16小時。若要提供24小時急症服務,相信最快要到14年第三季。

北院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分流。由於醫院第一期全面運作後也只能提供百多張病床,而且只有個別的專科服務,所以北院需要和瑪嘉烈有緊密的合作。作為一間社區醫院,北院在開院初期提供內科和精神科之外,亦會加強外展服務,以解決區內居民的需要。

■  近年情緒病和精神病患者越來越多,葵涌醫院壓力如何?現時已有不少醫院設有精神科,這能否減輕兩所精神科醫院的壓力?全科醫院對於精神科病人的治療和康復又能否帶來更大的效益?

□ 提到精神科醫院,大家自然會想起青山和葵涌醫院。因為從前精神病人都集中放在這裡,但亦因而產生了標籤效應。所以20多年前開始,醫管局在不同的全科醫院設立精神病專科。一方面讓病者可從所屬的地區醫院裡得到治療和跟進;另一方面是讓康復者能夠更容易重投和適應社區生活。因此,青山和葵涌醫院的病床數目是減少了,但投放的資源卻是多了,包括在藥物、門診和服務跟進方面。以葵涌醫院為例,即使病人離院後,也會有個案經理跟進。其實近20年來醫管局透過不同的渠道教育大眾,讓社會正確認識精神病。事實上社會人士對精神病人也是越來越接納,也多了精神病患者願意主動尋求治療。這都是好的現象,但同時亦會增加醫療的需要。

■ 作為醫院管理層,當然不希望出現醫療事故,但事實卻又是很難完全避免。現在媒體反應快速,醫院對醫療事故的處理,是否亦因而感到壓力?

□ 向病人交代相關事故一直都是院方的政策,所以當同事一知道有問題出現,就會即時向病人及家人交代。院方會視乎事故的性質,評估是否需要向外公佈。但這絕非一個個人的決定,而是整個醫療團隊經過對事故的理解,按當時可掌握的資料作評估後而決定。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和態度,就是必須對病人、同事和機構都要「公道」。醫院不可能是一個零事故的地方,但當有事故出現,同事難免會有壓力,但更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和避免重蹈覆轍,並抱有一種積極的態度,無論如何要做得更完善和更安全。

■ 醫院一直以「全人醫治」為核心價值,對於院牧在醫院內提供的心靈關顧服務,在哪些方面能有助醫院的服務?除了病人,院牧與醫護的溝通和關顧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 醫院一直都視院牧為醫療團隊的一份子,而我觀察到前線的院牧與醫護同事已有很好的默契和配搭。事實上,病人的心靈健康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一些安慰和鼓勵的說話甚至比吃藥可能更奏效,所以心靈關顧的重要性絕對是毋庸置疑的。我們院方更把院牧納入「災難應變小組」,因為在危機處理中,院牧的位置和角色尤其重要。

我知道院牧除了關顧住院病人,也會舉辦類似「心靈雞湯」的員工講座,這些都有助提升員工的全人健康。此外,當有同事遇到不幸,院牧也會提供協助。記得沙士當年大埔醫院的鄭夏恩醫生病危時,院牧特別為鄭醫生設祈禱和分享會,讓同事為鄭醫生祝福,亦給同事一點安慰。至於院牧的角色和功能可以如何進一步讓更多醫護認識,特別是新入職的同事,我認為值得院方積極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