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醫治

看見醫治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山西六歲小孩郭斌被人剜去雙眼,慘劇震驚社會,香港眼科名醫林順潮出手相助,將小斌斌接到深圳進行診治,更承諾為小斌斌植入最新的「觸感導航儀」(電子眼),並表示小斌斌「復明」有望,令人既感欣慰,亦驚訝科技的神奇。但現職香港大學學生發展總監的前樂施會總幹事莊陳有卻撰文〈「復明」的迷思〉提出「復康」的關注。(明報2013•9•27)

莊陳有雖然是一位失明人士,但卻克勝殘障的影響,在學業、事業及生活上取得一定成就,身證了「復康」的可能。文章雖然以「迷思」為題,其實是希望我們「看見」失明者(其他殘障或長期病患也類同)真實的形象和需要,並提出「醫療、復康、重建自我」三方面的注重。這和院牧服務要實現的「全人醫治」可說是同一見解。

如果「全人醫治」可以用圓形分割為四份,代表「身、心、社、靈」同等重要;「醫療、復康、重建自我」,或許可以用三角形表達相互關係。三者不是分開,而且同等重要。

莊陳有雖然沒有提及「全人醫治」,但他所講的「復康」和「重建自我」,其實就是「全人醫治」。因為「醫療」的目的就是使病人「復康」,「重建自我」是達到「復康」的條件,也是「全人醫治」的實現。

提到「醫療」,不少人認為就是醫生透過手術或藥物,使傷者或病人痊癒。如果不能成功,傷病者及他們的親屬就會認為「醫療」失敗。即使進行「復康」或維持治療也是逆勢難返,無可奈何。但事實上,只有並不太嚴重的傷病者才可以在醫生手上得到完全痊癒。一些嚴重的傷病者,如小斌斌,「復康」其實是一個必要的過程,甚至是「醫療」的目標。

「復康」就是學習提升身體剩餘的功能,或發展其他功能以填補身體的缺陷。如失明人士鍛鍊聽覺和觸覺,截肢的就要以手代腳或以腳代手。調節和適應後,不少的傷病者,如莊陳有及他所舉列的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可以和一般人一樣。但傷病者怎樣才能得到這樣的「復康」呢!信仰或信念、態度、決心和所得的扶助都是影響的因素。這就是莊陳有認為的「重建自我」,我們說的「全人醫治」。

「醫療」可以是局部的和被動的;但「復康」必須是全人的和主動的。因此傷病者需要正確和真實的「建立自我」或「全人」,才能真正的「復康」。沈祖堯醫生常常提醒醫療人員,要看見人,而不是看見病症;對於傷病者和他的親屬,這話其實也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