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婉珊 香港浸信會醫院CPE學員
報讀CPE之前,我是一位傳道新丁。兩年前不慎跌傷腰部,疼痛影響走路,甚至無法工作,惟有辭退事奉的崗位。當時承受的不單是身體上的痛楚,心靈也相當沉重,深怕以後無法再事奉上帝。
在迷失中,有人鼓勵我報讀CPE課程。在伯特利神學院(伯神)修讀第一單元之後,再報讀浸會醫院一年駐院院牧課程,希望透過CPE課程,提升對自我的認識,整理過往生命及事奉的經歷,重拾事奉的路向,學習成為「身心社靈」健康的牧者。我比喻自己是一位「病人」,因意外跌傷而入住浸會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督導就像醫生,透過個別督導、逐字報告、盟約小組,診斷病因及建議治療方案。臨床牧關實習就像職業治療,讓我可以運用所學習的牧關技巧去關懷自己及病人。
內在生命重整
在實習病室探訪病人時,我遇到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病人和家屬,有些會直接或間接地拒絕院牧的關心。在盟約小組或逐字報告裡,督導及同儕提出的意見(也有批評),我內心也會被引發一些反應和感受。反思過後,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出於我的焦慮和防衛機制。幸好透過個別督導和反省週記,明白這與自己過往家庭和成長的經歷有關,一切都是源於一些心靈未治癒的創傷。過程就好像撕洋葱一樣,一層一層地往內拆,直至找到核心。撕開的過程真的需要許多勇氣和安全感,藉着「行動-反省-再行動」作出改善,我漸漸了解自己為何在人際關係和事奉中是一個「容易受傷」的人。CPE課程讓我有機會在一個安全的環境和人際關係之下,學習整合過往的經歷,讓生命得以重整,從而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成為牧養的資源,讓自己成為一位「身心社靈」健康的牧者。
牧養關懷技巧
在最初的探訪和逐字報告當中,經常反映我有移情和投射的問題,不自覺地帶着許多前設和潛意識去牧關病人,結果未能適切地關心病人的需要。隨著內在生命的重整,了解自己的生命故事,能夠與病人的生命故事分開,透過聆聽、同理心和提問,探索病人當下「身心社靈」的狀況,作出適切的關顧。透過每天的病室實習及逐字報告的討論,藉着「行動-反省-再行動」作出操練和改善。CPE課程讓我明白到牧養關懷技巧的重要,學習如何更有效地牧關病人。除了學習保持客觀的態度外,更重要是對病人的愛心和憐憫,病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院牧對他們的真情和關愛。
重拾事奉信心
從Dr. Dan Montgomery 的COMPASS人格理論及從Tavistock牧養風格反思的專題課堂上,我認識自己的性格特質和領導風格,發現過往在事奉上「容易受傷和透支」,因內在生命未重整、心靈創傷未治療、欠缺有效的技巧、自我不認識和未能捉緊對神的召命所致。而督導和同儕像是同路人,給予鼓勵和支持,讓我漸漸地重拾事奉的信心。面對駐院CPE的最後一個單元,盼望能夠重拾召命,重整牧者的身份,成為一位健康的牧者,以生命影響生命。
實在感謝神的帶領和恩典,修讀CPE課程就像神給我神學畢業和牧會三年後的「安息年」。能夠停下來休息,反思和整合成長及事奉的經歷,調節身心狀態,重新得力,期待重新踏上事奉路程。正如保羅勸勉「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林後5:17-18)在CPE課程中的學習,就像脫去舊我,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裝備自己承擔神賜給我的職分。盼望年終「出院」之後,經過一年的治療,我會是一位健康的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