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見

編‧見

 盧惠銓  

在今年院牧聯會周年大會上,我曾坦誠分享過聯會作為推動院牧聯合事工的重要組織,必須謹慎、小心且有智慧地拿捏其角色與功能,在後有時,在前有時;支援有時,領導有時;聯會不宜短視。在後現代文化的潮流下,打從北美、歐洲、澳洲開始,蓆捲亞洲,對甚麼是醫院院牧事工、對院牧自稱所作的靈性關顧是甚麼、對院牧需要甚麼的神學及CPE訓練,都出現了十分明顯,甚至帶有張力的板塊移動。

按現時這板塊移動的軌跡看,未來這幾年將會是香港醫院院牧事工發展的臨界點。這事工怎樣「重新」與「重申」定位,十分重要。院牧聯會、事委會,以及各院牧主管怎樣守護彼此共識的核心價值,怎樣透過聘任、訓練,及至註冊、檢證等培育我們新一代的院牧,將會是關鍵所在。面對客觀的事實,當其他宗教人士及跨專業界別陸續參與及發展心靈關顧服務時,本地醫院的基督教院牧事工未來會否出現怎樣的變質與變形,很在於我們這幾年的取態與政策。

院牧事工既有別於一般教會運作模式,也不等同於其他社會服務。論教會事工,在現時崇尚多元思維的氛圍下,不論在政治、社會、民生、倫理,甚或福音事工等議題上,隨著個人領受、聖經詮釋、神學思想、牧養理念、牧者生命素質的差異,已漸少期望或推崇「標準」,凡事有不同見解已成為現時信仰群體之間一種明顯生態現象,但在教會事工層面,這還是可以的。

論社福服務,包括教育、醫療、各類型地區服務、協助弱勢社群等,一直以來基督教群體都是十分重要的持分者。然而,除了本著基督教核心價值外,這些服務均受著法例、制度及不同政府部門,例如:教育局、衛生署、社會福利署等所規管。服務若違反了既定準則,縱然沒有抵觸信仰,也是不行。

院牧服務既是融合於醫療服務中,運作上卻游走於教會事工與社福服務之間。醫療服務的標準化及規管著眼於質素與安全(quality and safety),「牧養」及「質素與安全」怎樣結合,而非矛盾;怎樣不失神聖的召命,同時達到醫療團隊的期望,應該是院牧專業發展的方向。早前看過一則由醫管局質素與安全部總監鍾健禮醫生撰寫的短文,比喻推行醫療政策就像推銷產品,當中提到一位教授的營銷五步曲 ── 知、明、喜、行、慣。要幫助教會、事委與院牧「知」甚麼是院牧專業發展,並讓他們「明」箇中的緣由,更希望他們願意(喜)及實「行」,最終成為習「慣」。這工程容易嗎?絕不。有需要嗎?相信不用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