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兒科病房遇見他

我在兒科病房遇見他

 溫淑妍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院牧 

我在兒科病房探望了一位十歲的男孩,名叫阿傑(化名)。探他的時候,阿傑正拿著手機打遊戲。開始時,我以手機的遊戲引起話題,他興高采烈的跟我談,但接著的對話讓我感受到在阿傑的心靈深處,可能有難於啟齒的傷痛。

院:爸媽會不喜歡你打機嗎?
傑:(即時轉了話題)我游水很勁。
院:是爸爸教你的嗎?
傑:(又轉話題)其實我最勁的是閃避球。
院:你的閃避球點勁呀﹖
傑:我攞過獎盃!
院:你攞獎盃時,爸媽一定很開心、很自豪啦。
傑:(再次轉話題)我想做游水教練。

這次探訪,每次說到阿傑的父母,他都用轉話題來逃避,且一直沒有望我,只看著手機跟我說話。我在想怎樣才能接觸這孩子的痛?莫非過去他的父母曾使他很痛苦,他才需要這樣逃避?

我回到辦公室,心想既然阿傑不想面對,我放手,尊重他吧。但神讓我想起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與一位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那撒瑪利亞婦人與這少年人的回應方式很相似。耶穌口渴向那婦人要水喝,她的回應不是有或沒有,而是說為甚麼問我要水。耶穌便進入那婦人的心靈深處,引導她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活水,因她有五個丈夫,她需要認真的面對自己的罪及渴求被愛的需要。那婦人又逃避,轉了話題,討論在甚麼地方敬拜神才好,是在耶路撒冷還是在基利心山?雖然如此,耶穌卻沒有就此放過與她的相遇,繼續進入婦人的心靈深處,重申敬拜神不在於地方,乃是在於用心靈和誠實。主耶穌要那婦人誠實的面對神、面對自己,不要再逃避。但那婦人仍然打岔逃避,說等到彌賽亞來時便清楚一切。耶穌仍是沒有放棄這個婦人,把她從未來帶回當下(here and now),對她說:「我就是你等待的那位彌賽亞了。」

聖經裡這個個案讓我明白到,人面對痛苦的時候,總會傾向逃避。耶穌很清楚那婦人的痛,卻不讓她以逃避的方式來止痛,因為真正的醫治和釋放是在於勇敢地面對,而不是逃避。人若願意真正依靠主去面對心靈的苦痛,這痛才有望得以漸減,甚或消失。主耶穌以愛、接納和饒恕成為活水,徹底醫治了那位撒瑪利亞婦人。

主耶穌賜給我勇氣和不放棄的心再去探訪阿傑。起初他又是不停的轉話題,今次我鼓起勇氣,堅定的對阿傑說︰「每次我談到你父母的時候,你都是轉換話題,你是否想到父母時會感到很難過,不想去回憶?你是否曾經很愛爸媽,也很想爸媽愛你,卻是失望了嗎?」阿傑第一次定睛望著我,跟著眼淚湧了出來,他告訴我他很想爸媽罵他整日在打機,很想爸媽看他比賽,很想爸媽看著他拿獎盃,為他驕傲,但他從未見過媽媽,父母早就離婚,他一直跟著爸爸生活,可是到了五歲的時候,爸爸也離世了,他從此就一直在兒童院長大,做甚麼都沒有人在乎。我攬著他,他也攬著我,便哭了。我知道阿傑的淚水正是釋放著他的難過、孤單及失望,或許陪著他哭,就是院牧當下可以做的事。我感謝主耶穌提醒我沒有放棄阿傑,沒有在他的傷處再加一道傷痕。

翌日,我再探訪阿傑,他沒有再跟我打岔,還告訴我在兒童院的日子也不是那麼不開心。雖然他有社交障礙,仍能認識到幾個同病相憐的院友,但在學校的生活卻遇上很多挫折。同學們因他的害怕、畏縮及沈默的性格而欺凌、排斥他,原來他已有半年時間沒有上學了。阿傑經常在晚上發惡夢,有時害怕得瑟縮在洗手間的一角睡覺。他眼紅紅的告訴我,他很想有一個家,很想被人領養。聽罷,我的心很酸!竟然一個十歲男孩的願望是被人領養,他很渴望得到愛,有人保護。那一刻,我心裡很難過,父母愛護兒女本是很自然不過的事。我在想,就好像人抬頭所看見的,原是一片藍天,現在卻霧霾了。事實上,天本身就是藍的,我們從甚麼時候開始擔心天不再藍呢?是甚麼變了?是天變了嗎?是人變了嗎?我相信生命中的人、事與環境都會變,但主耶穌對人的愛是不變的。

阿傑出院後,仍是要回到兒童院過著他的生活,也許有些時候他的心靈仍會感到痛苦,而我也不能再探訪他了。我把握了這次的相遇,與阿傑分享了我的成長經歷與信主見證,教導他向主耶穌禱告,鼓勵他無論遇到甚麼困難,相信主耶穌都會與他一起去面對。但願在阿傑的生命中,我這位院牧短暫的出現,能帶給他一點點愛,也讓他有機會認識從主耶穌而來的那份永遠不變的愛,成為他更大的安慰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