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抱歉,化驗報告顯示…

真抱歉,化驗報告顯示…

 雷海倫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院牧 

在沒有心理準備下得知疾病的噩耗,不論是病人或家屬,都會感到晴天霹靂,十分愕然。霎時之間,實在難以消化這個壞消息,要幫助當事人接受自己的病情,更是不容易的事。關懷者適宜透過陪伴、聆聽、同理回應,先行讓他們訴說內心的感受,例如:驚懼、失望、哀痛與焦慮等,藉以紓緩他們的焦慮情緒。經驗告訴我們,在同行過程中,若當事人得到適當的關懷,他們會漸漸開放接受自己的病情,並且增加勇氣面對未來種種艱難的治療。

玲(化名)住了醫院已有一星期,起初的咳嗽已減少,心裡想著身體應沒有大礙,等候報告出來後,很快便可出院了。報告終於有結果,醫生告知:「…真抱歉,化驗報告顯示,在你肺部有個惡性腫瘤…。」剎那間,玲感到震驚,不知所措,反問醫生:「怎麼一回事?我有否聽錯?沒有可能的,我的咳嗽由初期頻密,甚至有吐血,經你的診治與藥物的治療後,已漸漸改善,那份報告不是我的,你弄錯了。」醫生回應說:「報告是你的…。」醫生講述病情時,她無法聽進去,腦海裡空白一片,只會重複地問:「點算好,我現在可以點樣做?」說時,玲的淚水不斷地湧流。當醫生講解完了治療的安排後便離開,讓院牧與家人陪伴及安慰她。

院牧輕按玲的肩膀,默然地陪伴及聆聽她的心聲,且容讓她痛哭了一段時間。後來,玲開口說話:「…我兒子還小,剛剛才升上中學,我就這樣,你說我可以怎打算?我們將來的日子怎樣過?…」院牧感到她當下的恐懼與焦慮,彷彿死亡將至,人生已走到絕景,所以難以接受與親人分離,尤其關注自己兒子將來的成長與照顧問題。

院牧藉著陪伴與同理的回應,讓她經歷身邊有人的關懷,使她不至孤單。院牧明白她的處境與感受,鼓勵她多從醫生那裡了解及澄清自己的病情,不要單單想像自己患了不治之症,生命將會很短暫…。當玲的情緒稍為平伏之後,院牧開始鼓勵她無論生命長或短,人總要把握當下所擁有的時間及機會,好好與家人相處,互相坦然分享內心的想法、感受與心願。往後,院牧繼續每天探訪玲,除了關心她的情緒與感受外,也跟進她的病情,發掘她內在的能力與外在的資源,包括她的個人信仰或信念、心願、家人關懷與照顧…,以及她對人生意義及永恆盼望的把握等等,從而幫助她建立心靈的支持系統,承載她度過這人生的危機。

院牧在腎科認識梅(化名)已有十多年,她突然在家中昏迷,兒子急召救護車送她入院,醫生為她進行電腦掃描後,接見她的兩名兒子,說:「…真抱歉,報告顯示她突然中風,右腦積血,影響腦部的範圍甚大,以致昏迷…。」兒子們向醫生查詢有何辦法治療,醫生回應:「由於她年紀大,其心臟及血壓也有問題,做手術對她而言,風險實在太大,不宜做手術,暫時只能以藥物作紓緩治療,看看病情進展如何,但你們要有心理準備。」

梅的兒子向院牧複述以上情況時眼淚盈眶,難以接受媽媽突如其來的嚴重中風,十分憂心她的安危,但因無法與媽媽溝通,在悲傷中感到無助。院牧在旁陪伴家人,細聽他們的心聲,表示理解他們當下的感受與焦慮。因幾年前院牧自己的母親也遇上類似情況,所以十分明白他們的難過。

院牧讓兒子們表達了即時的感受後,便鼓勵他們把握機會在媽媽的耳邊與她保持溝通,訴說心聲,表達感激或其他想說的話。院牧也提醒他們臨床經驗證明,人昏迷之後,甚至彌留之際,人的聽覺仍有反應。由於梅是基督徒,院牧親自在她的耳邊說了許多鼓勵及平安的話,並求主幫助她。那時梅的眼珠稍微轉動,兒子們對媽媽能聽到外界聲音的信心也因此增強了。他們努力嘗試與她說話,漸漸更感到有點兒希望。院牧就提供有經文和詩歌的MP3給他們,盼望藉著詩歌與神的話,將心靈的平安與盼望帶給梅。

這段時間,院牧經常探望梅,為她祈禱和關心她家人的心靈需要。一星期後,梅的病情漸有改進,雖然她曾發燒,患過肺炎,但她的意志十分堅強,能一一克服,從眼珠微動至稍微點頭,單手微動,甚至能做出簡單的回應。雖然現時梅仍未完全清醒過來,但家人已感到十分安慰。

疾病的噩耗,是一種能夠使人失去招架能力的打擊。關懷者首要讓對象有適當的空間,藉著陪伴和優質的聆聽與同理回應,給予即時的情緒疏導。待當事人的心情漸漸平靜穩定下來後,可以提供一些重要且有幫助的提示及資訊,好讓當事人能合乎現實地探究眼前可行的選擇,並同時建立外在及內在的支援渠道,才能幫助當事人在危機的處境中感到被關愛、支持與鼓勵,勇敢地慢慢過度往人生的另一個現實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