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愛的人驟然死去…..

當所愛的人驟然死去…..

 徐珍妮   基督教聯合醫院資深院牧  

面對丈夫入院不足一周,便突然離世的殘酷事實,太太少芳痛不欲生。她一次又一次問自己:「這會否只是一個惡夢?可以早點醒來如常過活嗎?」每次想到這裡,她便已淚流滿面。

夫妻二人雖然都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丈夫入院後,少芳接受了一位認識多年的朋友宋傳道的探望。宋傳道向丈夫傳福音,丈夫沒有抗拒,每次都接受宋傳道的祈禱,最後更決志了,只是病情突然惡化,趕不及受洗。

丈夫突然離世,少芳除了極度傷心痛苦,也顯得手足無措。她像突然被拋進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對於如何在這陌生的空間生活,她也沒有一點頭緒。甚麼時候上床休息?甚麼時候下床?甚麼時候吃?吃甚麼?但真的需要吃嗎?還有,她需要見人嗎?太多人想見她,可是她實在不想見人,可以嗎?不同人給她不同意見,使她無所適從。有時,更有人送上語帶責備的關心,更叫她無名火起卻又只能憋在心裡。再問一句,可以不見人嗎?

有關喪禮的事,親友你一言我一語的,對她一點幫助也沒有。幸好宋傳道主動提出幫忙安排安息禮。她也力邀少芳去教會,希望少芳信主得救,將來可以與丈夫在天家再見。對於宋傳道的大力幫忙,少芳是感激的。可是,她不想欠下太多人情。最後,少芳從另一位朋友的口中,知道院牧可能可以幫忙,因此致電院牧部求助。

少芳雖然個性硬朗,但因為與丈夫一直彼此相依,無兒無女,突然失去唯一的依靠,感到非常孤單無助。每次想起丈夫病情惡化,自己卻一點也幫不上忙,她除了傷心徬徨,也很憤怒。在她眼中,丈夫是誠實善良的好好先生,不單顧家,也從不欺負人,寧願自己吃虧。少芳想,如果有上帝,祂也實在太不公平、太殘忍了吧。

靈性支援就是讓人有機會經驗神的愛,形式不拘。我除了幫忙主持安息禮拜,也成了少芳傾訴的對象,讓她的複雜思緒得以抒發和整理。喪禮之後,在少芳的同意下,我轉介她接受坊間一個為喪親家屬而設的支援小組。她覺得有幫助。

此外,我也轉介少芳去教會,希望她在穩定的信仰群體中得到牧養及栽培。我提醒她,每間教會都有獨特的傳統和作風,適合不同人,我建議她耐心嘗試留在教會一段日子,然後才決定是否要加入那教會。少芳很認真地去教會,每間教會我都會盡量陪她去一、兩次。然而,最初的三間,她都因為不同原因而沒有留下。

在這段尋找教會的日子,我們有時會在崇拜後一起吃飯,讓我可以了解她的近況,也嘗試回應她的提問。相信無論她最後有沒有加入教會,每次的接觸都是陪伴同行的關懷表達。最後,她去了一間她感到自在的教會,一段日子後更接受洗禮。我很欣賞她的認真嘗試,也為她的信主而感恩。

在整件事上,我有如下四點反省:

  1. 不是每一個喪親家屬都會找到合適教會的。回顧以往成功的個案,我相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應該是有人的陪伴。那人不一定是院牧,甚至很多時都不是院牧,因為院牧本身也有自己的教會生活。如果可以轉介家屬去附近地區,又是本院義工的教會,相信會很有幫助。在此也鼓勵負責的義工要持一顆開放的心,明白即使最後家屬沒有留在自己的教會,也不一定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只是神為家屬預備了另一間教會。但願義工對神有這份信心,相信撒種和收割的服侍都是在神的掌管中。
  2. 院牧對家屬的關顧,不能單靠說話表達,而是在相處中,讓家屬經驗到慈愛的神不是只愛剛強無懼的敬虔人,而是愛每一個人,包括小信的,甚至不信的罪人,神都一直同在。因此不要過急邀請家屬決志,否則可能只會令傷痛者因感到不安全,而不敢與信徒走近,結果變成與神保持距離。
  3. 面對苦難,關顧者不宜隨意為神辯解苦難的原由,苦難從來都不是人可以完全解釋的。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就是最好的關顧。以聆聽和同感與受苦的人相處,讓她不用隱瞞傷痛,而是可以順其自然地讓苦痛的感受得以抒發,幫助對方有一天可以重新與神、與人及與自己同在和連結。
  4. 要為喪親的家屬提供心靈支援,避免把焦點只放在追求神學知識的裝備,或籌辦太多耗用人力物力的佈道事工上,否則我們會因著忙於進修和籌劃活動而變得筋疲力盡,不能陪伴家屬經驗神的恩典和奇妙作為。

最後,以一段神的話語彼此互勉:「耶和華如此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誇口的卻因他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又知道我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以此誇口。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9:23-24)
編註:為保障案主私隱,個案內容已稍經修改,但毋損個案的性質及牧養關顧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