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見

編‧見

一月十九日上午,印刷廠如常地把付印好的《慈聲》送到聯會,哥哥姐姐(長者義工)們早已各就各位,蓄勢以待,準備分拆包裝。對聯會同工及慣常協助的義工來說,這也許是常規運作;然而,對我這個新任主編來說,卻感到期待、興奮與感恩,因為這是我的「第一胎」。接過這「產業」,急不及待的逐頁翻閱,欣賞之餘,也細察有多少「瑕疵」。一周之後,編輯小組也隨即召開會議,檢討「易手」後第一次合作過程,並為著往後的出版作更好的溝通與準備。

也許是多年來從事臨床牧關教育的緣故,早已把「行動-反省-行動」這模式內化心中,深信這種思維,也有助文字出版。前輩提醒,優秀的文字工作者,一方面要對自己的創作有合乎中道的信心,知所而言;另一方面,也要存懷疑且願意謙卑求進的態度。過分自信、理所當然的心態,會容易忽略了習以為常的錯別字及劣質語句。由於自己不是寫作專材,常存警惕,反而提升了一種求證求進的態度。記得上一期編修各篇文章時,常常與同工們一起翻閱辭典、上網查證及鑽研討論,原來到頭來收穫最多的是自己。

院牧所作的,成為了《慈聲》的主要原材料;《慈聲》所作的,是要把院牧作的事傳開。然而,盡管編者文藝非凡,也不能無中生有。妝點有別於易容。《慈聲》之能夠言之有物,因為所言的是院牧事工的實況,也是院牧的真實臨床經驗。優秀的院牧,同樣需要對自己的牧養服侍有合乎中道的信心,知所而行;另一方面,也需要開放謙卑地檢討及反省自己所作的,才會有持續進步。近年推動的專業發展乃致力提升院牧的個人及服侍質素。下一階段的目標之一,是要鼓勵與裝備院牧們把真實所作的臨床經驗,整合信仰與理論,有條理地藉著文字陳述出來。

院牧需要學會寫,這正是現代院牧們較少操練的環節。許多院牧喜歡「做」多於「寫」,甚至抗拒寫。其實,「寫」對反省個人生命、臨床經驗及院牧事工十分重要,這過程會幫助我們消化與整理自己的想法、經驗以及所作的服侍。與此同時,別人也可以透過這些寫出來的文字認識院牧事工。盼望往後愈來愈多同道願意一起寫,更願愈來愈多讀者喜歡看《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