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病反思ABC

探病反思ABC

 植惠珍 靈實醫院院牧 
探病反思 — 關顧(Caring)
起:心痛難忍

下午接到病房護士的轉介,一位患有心臟病的院友余婆婆(化名),曾經萌生死念,請院牧前往探望關懷。及早發現、防治自殺,是醫院裡大家都希望做到的。

院牧來到余婆婆床前,她正睡著。過一會兒後回來,看見她慢慢睡醒,她見到床邊的院牧,面容放鬆。

院牧:瞓了一覺,好些嗎?
婆婆:好些,之前個心扯住痛。
院牧:痛得好難受?
婆婆點頭然後補充說:痛到想死。
院牧:而家呢?
婆婆:唔痛便無事。

之後,她娓娓道出過去的辛酸:她一直為家操持,丈夫四十多歲便因癌病離世,獨力照顧五個孩子長大。現時八十多歲的她因心臟機能欠佳,加上血管閉塞,心絞痛時就覺得生不如死。院牧輕拍她的肩膀,對她身體的痛楚表示共鳴,她再說:「只要心不痛便沒事了。」余婆婆的女兒接著來了,為媽媽打點食物,院牧見女兒和媽媽的感情親密,於是告知女兒,也轉告了護士,余婆婆應是難耐身體痛楚才會說出想死的話來。

承:痛得醫治

往後的兩星期,院牧有繼續探望余婆婆,她也沒再心絞痛了。看見她經過物理治療後,可扶著學行架行幾步,上洗手間,她也沒有再說想死了。

院牧從《危機中見盼望》一書中了解到,人會萌生自殺念頭,主要是因為三個“ I ” 的緣故:面對的是無法避免(inescapable)、無法忍受(intolerable)或沒有止境的(interminable)。當院牧知道余婆婆是因心絞痛,無法忍受所以才有想死的念頭,於是讓她嘗試理解:這痛是有可能停止的,醫生的藥物可以幫助她止痛和預防;這痛不是無法避免的,經過藥物的治療,她也感到舒服了;無法忍受的痛已經消失。院牧以為這次探訪已差不多完成,原來還有下文。

轉:真正的傷痛

余婆婆出院前一天,剛巧院牧經過她的床邊,她終於憂愁地說出,原來她最談得來的妹妹(亦是八十多歲)剛於2019年初因跌倒後併發肺炎離世。余婆婆因行動不便,無法前往探望妹妹,甚至彼此未能見到最後一面!院牧聽到她心底裡的遺憾和歉疚。

信任的關係需要時間去建立,若院牧沒有和余婆婆這數星期的真誠對話,未必能聽到她這藏在內心失去摯親的寂寞。院牧更深體會到余婆婆除了失去健康和身體的痛楚令她難受,心靈裡因晚年失去妹妹,加上年輕時失去丈夫的辛酸,才加深了她身心難以承受的痛楚。

合:心靈因關顧得釋放

在聆聽余婆婆的歉疚後,院牧與她重述當時妹妹的情況,讓余婆婆知道未能探望是因為身體的限制,而非她的意願,讓她接納自己的有限並原諒自己。院牧亦肯定她對妹妹的關愛,讓她接受失去之時,亦明白愛是永遠相繫的。院牧也為她禱告,祈求她的心靈得著釋放、輕省。

據知每晚都有不同兒孫來探望余婆婆,買來可口的食物,院牧也碰過其中數位。院牧亦幫助余婆婆再次肯定兒孫對自己的愛錫,所以她最後也說,身體捱得多久便多久吧,因為孩子捨不得自己。這幫助她肯定自己的重要價值,使她能隨遇而安去面對身體的變化。

探病反思 — 平衡(Balance)

當院牧走向余婆婆時,在院牧的心中,她是一個轉介個案,還是一個人呢?

在《心靈關顧》一書提到,心靈關顧乃是進入一種愛的關係中,這種深入的人際關係建基於一切真誠而平等的對話。矛盾的是,當我們持專業的身分去探望病人時,便容易會將對方視為本質上不對等的關係。就像由布伯(Martin Buber)所稱的「我—你相交」,容易滑落到非人性地成為「我—它的接觸」,病人變成了只是一個探訪個案。

如何取得平衡?院牧不斷要讓自己從一種臨床的技巧關顧,擺渡到作為一位付出自己來支持別人內在生命成長的心靈關顧者。正如盧雲所言,惟有我們願意讓人走進自己的生命中,真正的關係才得以建立。

探病反思—準確(Accuracy)

作為心靈關顧工作者,院牧要學習的是工作有時、休息有時,該放手時放手,在心靈關顧中要有平衡,更需在時間方面有當機立斷的智慧。

院牧探望重症病人時,也知道有可能這是最後一次,提醒自己要珍惜機會。若院牧決定讓對方自然流露的話,就需要預留更充裕的時間。若是看見昏睡了的病人,院牧有時也會猶疑,每次為對方祈禱後便匆匆離去?抑或能留下多一會嗎?面對繁重的工作,院牧在時間運用上也會非常掙扎,需要不時調整自己以達致更理想的時間管理。

反思今次探望余婆婆的過程中,院牧在醫院裡是心靈關顧的專業人員,與院內不同的醫護人員協作。有些同事期待院牧初步接觸院友後,便能幫助他們掌握病友的一些情況,如評估院友會否有想死的意念。但正如《危機中見盼望》一書所說,就是心理專家也無法絕對準確預測誰人會或不會自殺。我們可以參考危險因素而提高警覺,卻無法準確預計原有的可能行動。因此,神學家奧頓提醒我們:「擔當心靈關顧的工作其實是沒有人能做到 — 至少靠自己是不行的,除非有神的恩典幫助,支取那超乎我們的能力,我們才會得著智慧去承擔這項任務。」求主幫助我們每位院牧的服侍。

參考書目:
  1. 關瑞文:《危機中見盼望:危機輔導的理論與實踐指南》。香港:基督教文藝,2010。
  2. 貝內爾:《心靈關顧:修正基督徒的培育和輔導觀念》。尹妙珍譯。香港:基道,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