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及傳遞異象 ‧ 多方推動院牧事工

看見及傳遞異象 ‧ 多方推動院牧事工

專訪:牧群關愛會主席湯頌年牧師

盧:盧惠銓牧師 湯:湯頌年牧師 整理:余靄明

盧:湯牧師參與院牧事工多年並擔任事委會主席,可否先與我們分享一下,最初你是怎樣接觸院牧事工?你如何看院牧服侍?

湯:我在80年代接觸院牧事工,母會宣道會華基堂是一間著重差傳的教會,教會認為院牧事工是其中一項佈道工作,所以在導師的帶領下,我們每年都有一、兩次機會到港島南區的醫院探訪病人。其後我蒙召進入神學院接受全職事奉的訓練,時任神學院老師麥大衛牧師積極推動醫院探訪及牧養關顧,神學課程亦規定畢業前需要在醫院實習,因此三年級的時候我獲安排在浸信會醫院實習。從神學的角度來說,院牧的服侍其實正是效法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間,進入人群去服侍並陪伴他們,理解及回應他們當下的需要。

盧:從昔日的「港島西南區基督教院牧事工」到現時的「牧群關愛會院牧事工部」,多年來你委身又見證事工不同階段的成長,可否與我們分享一下當中的發展?有哪些較深刻的體驗?

湯:1989年,葛量洪醫院的院牧事委會因為缺乏異象而幾近解散,當時我只是一位三年級的神學生,卻被邀請擔任主席及重組事委會。至90年代,我又被邀請成為瑪麗醫院的院牧事委會主席;及後東華東院的護士團契又邀請我協助籌組事委會。因為部分教會是同一時間支持這幾間醫院的院牧事工,於是我建議將幾間醫院的院牧事委會聯合起來,成立「港島西南區基督教院牧事工委員會」。

個人認為,機構是教會事工的延伸,院牧服侍與教會就如手臂和身體的關係;我們亦看見病人的群體不只是留於醫院之內。時任瑪麗醫院行政總監周一嶽醫生也很支持社區服務,所以當年我們跟他會面後就積極回應,將服侍範圍由院牧服務擴展至包含社區服務,並由基督教機構轉型為社會服務機構。於是「港島西南區基督教院牧事工委員會」易名為「牧群關愛會」,其下設有院牧事工部;易名亦帶出機構的異象,豐富服侍的範疇。現時我們積極推動晚情關懷、生死教育等,並透過宣道會華基堂的社工與牧群關愛會合作推動這些事工。

盧:現時的院牧事工部是一個龐大的團隊,由一個單位負責八間醫院的院牧事工。你會怎樣形容事委會與前線院牧的關係?當中有何體驗及挑戰?

湯:現時由於院牧人手不足,即使瑪麗醫院已有三位院牧,也未能完全應付跟進轉介探訪,我和另外兩位牧師也要輪值(on call)協助處理常規辦公時間以外的緊急轉介。我相信面對哀傷離痛時,院牧的臨在對病者及其家屬、甚至醫護也很重要。記得某年農曆年初三,突然收到轉介要前往醫院。原來一位女士剛離世,其丈夫十分不捨,抱著妻子的身體不肯放手,但護士要交更,不知怎樣處理丈夫的情況,丈夫需要牧師的開解。當時我正在拜年,但也決定前往醫院,因為牧者的臨在對他是很重要的。

至於事委會與前線院牧的關係,其實事委會主席只是「總務」的角色,身處前線的院牧才是「總幹事」(CEO),因為他們在服侍時看見異象和實際情況,應由他們跟董事會分享前線服侍的實際需要。現在我們亦需要結構性的轉變,與時並進,以提供有質素的服侍。院牧的服侍是很貼身的,也要接觸不同群體,包括病者及其家屬、醫護甚至醫院管理層,是一個不能隱藏的服侍;院牧需要有良好質素,才能提供專業的服侍。

盧:近年看見牧群團隊的院牧同工有更多參與在職培訓,你如何看持續進修的意義?事委會如何支持前線同工的在職進修與學習?

湯:除了生命的質素,院牧也要擴闊其思維。現時院牧工作及其思維仍然落後於時代,所以進修及增值是必須的,而且要有明確的進修路徑,讓院牧知道進修的方向如何,現時的行政總監正就這方面的基礎與結構進行整理。事委會對這方面一直予以支持,只要前線同工讓我們知道服侍的異象、方向及如何執行時,我們必定全力支持;同時亦支持院牧同工持續進修。

盧:2019年是院牧服務35周年,你對未來的院牧事工又有甚麼期許?

湯:其實任何事要做得好,最重要是人,當中有「四條支柱」是十分重要的:一、教會領袖:他們認清定位,認同院牧服侍是教會事工的延伸,教會及其教牧要有此服侍的異象。二、義工群體:教會有責任向教會內的義工群體傳遞此異象,動員他們支持此服侍。我記得曾遇見過兩位宣道會北角堂的探訪義工,參與病人探訪的服侍三十多年,我們正是需要這樣委身的義工。三、院牧群體:人才培訓是十分重要的,如前面提及,院牧需要進修及增值。四、醫護人員:如果他們能夠與我們一起合作、彼此配搭,我們的服侍就能發揮得更好。最近有兩位顧問醫生加入我們的事委會成為顧問,更與我們一起開會討論,我們十分樂見這類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