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李德麗醫生
- 李德麗醫生是麻醉科專科醫生,現任醫院管理局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暨瑪麗醫院及贊育醫院行政總監,負責規劃香港島中西南區的醫院及門診服務,包括瑪麗醫院的重建工程。
- 李醫生擁有豐富的機構管理行政及醫院服務規劃經驗。出任現職前,她曾擔任醫院管理局人力資源主管,並先後出任沙田醫院及白普理寧養中心醫院行政總監和九龍中醫院聯網總行政經理(策略、規劃及服務轉型)。
盧:盧惠銓牧師 李:李德麗醫生 整理:余靄明
盧:李醫生是麻醉科專科醫生,可否與我們分享一下,為何會選擇麻醉科作為你的專科?
李:我在澳洲的醫學院畢業,實習以外科為主,參與手術時看見在床頭工作的麻醉師具備一雙巧手,手藝輕巧,於是決定選擇麻醉科作為專科。當時香港只有瑪麗醫院和伊利沙伯醫院設有麻醉科,因此回港後我在伊利沙伯醫院工作,一做便做了二十年。我很喜歡麻醉科,很享受我的工作。首十年我專注於麻醉科,後來獲邀協助痛症科的開荒工作,所以其後十年則同時參與麻醉科及痛症科的工作。
盧:在你多年行醫的經驗中,有哪些深刻的個案和經歷?你會如何體會「以病人為本」?
李:在澳洲實習時,有高幾屆的師兄教導我們,要視病人為自己的兄弟姊妹,因為病人將性命交在我們的手裡,所以我會盡自己的能力去工作,如果未能應付的話就會求救,讓病人得到適切的醫治和幫助。
選擇專科後,麻醉科的訓練讓我學會快而準、重數字;但後來當我成為訓練者,帶隊進行麻醉工作時,開始要面對病人家屬,有時更要交代壞消息,就要學習如何表達和溝通。記得一位產婦生產時接受半身麻醉,本來嬰兒已平安出生,但產婦在生產後忽然大量出血。她因為只有半身麻醉,所以聽到我們討論她的情況。於是我對她說:「不用害怕,我們會讓你見到嬰兒的。」然後我們對她施予全身麻醉,以便急救,期間我更花了差不多一小時為她作心肺復甦,最終救活了她,也讓她真的可以見到自己的嬰兒。這是前輩教導的: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人,而非一個器官。
在痛症科工作時,另一前輩教導我如何與病人相處,包括巡房診症時要坐在病人旁邊、預備紙巾和去聆聽病人的表達,從中學會重視病人的身心。記得有一次,一位女士跟護士說要找我,原來她的爸爸剛剛因癌症離世,生前是我的病人,跟他見過幾次,他吩咐女兒一定要前來多謝我幫助他的身與心。
盧:除了前線工作經驗,李醫生曾在醫管局總辦事處任職人力資源主管,並曾推行多項適切及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拖及計劃。你如何從前線走到規劃、管理的層面?從經驗中有何體會和啟迪?
李:我是一個相信公營醫療機構的醫生;我樂於與病人相處,也很享受當中的合作、一起發揮團隊精神去幫助病人。經過二十年在前線工作後,有人鼓勵我修讀管理課程及參與管理工作。對於一向容易適應新事物的我,很快便欣然答應邀請。於是我由參與聯網的管理工作開始,及後成為醫院行政總監,到後來更有機會晉身醫管局總辦事處負責人力資源事務。
從前線走到管理的層面,我一直積極理解不同政策及安排,並思考當政策轉達至各職系的前線員工時,他們會如何理解。因為過去在伊利沙伯醫院工作的經驗,加上自己的性格,我不怕走進人群,與前線同事、工會代表見面。每次我會與同事一起預備充足才去見面,做到的就盡力去做。
盧:雖然接任此職位只有大約半年,你會怎樣形容港島西醫院聯網的獨特文化?如何與團隊促進有效的溝通?你對聯網的未來發展有何想法?
李:我曾於1995年在瑪麗醫院工作一年;事隔多年重回此地,發現改變很多。個人覺得在這醫院工作有很多樂趣。瑪麗醫院是醫管局與大學共處一起的「共同體」,既提供醫療服務,亦有科研和教學,是一間很獨特的醫院;有些服務亦只有瑪麗醫院才提供。這裡雲集很多聰明能幹而友善的醫生和學者,是一間歷史悠久的醫院。所以聯網的未來十年計劃,重建瑪麗醫院是其中一大工程,另外葛量洪醫院也會重建;位處大口環的三間醫院則會有小型工程。期望十年後,醫院環境質素進一步提升,同事工作環境得以改善,病人有更舒適的環境接受治療。
來到港島西聯網半年,我積極參與不同工作,部門主管們回應,這位新聯網總監是實務型的。我希望將總辦事處有關人力資源事務的思維帶到聯網內,鼓勵部門主管們主動表達相關需要,幫助他們爭取資源或尋求協助。我亦會抽時間向同事解釋現況,促進有效溝通。
盧:你如何看院牧服務「全人醫治」與「心靈關顧」的關係?
李:當我在沙田醫院及白普理寧養中心工作時,對院牧服務有多一些接觸。記得在伊利沙伯醫院工作時,也曾聽到院牧與病人溝通,原來他們某些言詞的表達是可以幫助病人的身、心、社、靈。所以個人認為院牧服務是必須的,特別是某些病科。希望未來醫院重建後能有空間設立以家居設計為藍本的善終病房等,可以有更多寧靜的空間去聆聽病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