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互助相扶持 醫療服侍證主愛

同行互助相扶持 醫療服侍證主愛

明愛醫院麻醉科副顧問醫生——曾可詩醫生

盧:盧惠銓牧師 曾:曾可詩醫生 整理:余靄明

盧:曾醫生是麻醉科專科醫生,可否先讓我們了解,為何會選擇讀醫科並以麻醉科作為你的專科?

曾:中學時期,雖然我修讀理科,但不太喜歡純科學,而是藥劑、醫學這類應用科學。約在1997年前的那段時期,很多人離開香港,我卻有機會透過暫取生的資格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取錄。醫學院安排醫科生輪流到手術室學習臨床技術,所以我在麻醉科臨床實習時,就有機會跟麻醉科醫生進入手術室,看見醫生細心且專一地照顧正在做手術的病人,而且麻醉科醫生有種受人尊重、運籌維握的感覺,於是就矢志選擇麻醉科,甚至畢業後所有醫院工作志願都選了麻醉科。因為我是在明愛醫院作實習醫生的,我的上司見到我的選擇,於是決定取錄我,畢業後就加入了明愛醫院麻醉科。其後曾有機會轉到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先後完成麻醉科及痛症科專科訓練。後來明愛醫院痛症科需要醫生,加上照顧家庭的考慮,於是我再次回到明愛醫院工作,轉眼間已接近十年了。

盧:在多年行醫經驗中,你有哪些較深刻的體會?作為基督徒醫生,你怎樣看「醫療服侍」這使命,又如何履行?

曾:作為麻醉科醫生的我,最感到滿足的是看見病人從麻醉藥醒過來時,那刻感覺是舒服的。我看醫療是工多藝熟,要熟悉藥物及如何用藥,所以行醫初期很留意及專注於醫療技術層面。其後當我掌握及熟習相關醫療技術,就逐漸多留意病人的情緒和心靈需要。回想我讀醫學院時,有同學帶我信主,但未有上教會;到後來神將我尋回,特別是重回明愛醫院工作,讓我感受到是神的帶領,並意識到要在職場上見證神,就像聖經以斯帖記的一句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14下)

個人認為,「醫療服侍」是認清自己是神的僕人,要帶著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同工,將醫療的情況交託給神。我亦會關心病人的情緒,例如曾見到一位婆婆在手術前神色慌張,我便走上前關心及祝福她,婆婆就感到有平安。但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感恩透過院牧的幫助下,讓我和其他不同崗位、職級的手術室同事組成小組,不但每月聚會互相支持,更同心關懷病人。有一次,我要處理一位泌尿科病人的手術,因為一些情況而很晚才能完成;碰巧放工時有一位支援職級的同事見到就問候我,於是跟她分享,她回應說:「我們一起將這病人交給神啦!」這經歷提醒我,不但要將醫療情況交給神,亦感受到我不是孤軍作戰,有其他同事同樣關心病人的情況。

盧:醫療服務常提及「以病人為本」,你會如何定義?作為醫生,臨床上的實踐又是如何?

曾:近年,我有機會教導其他新晉醫生時,除了傳授醫術,也會提醒他們要著重病人的需要,例如病人的情緒、家庭需要等,這正是「以病人為本」。醫生透過問症,可以感受到病人的情況或了解病人背後的擔憂,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同時關心病人的需要。如果只著重醫術,其實許多醫療程序人工智能(AI)也可以處理得到。這樣關心有病的「人」,也是痛症科訓練的要求之一。

盧:面對繁重的醫療工作,你如何保持從醫的初心?如何面對及克服工作中的挑戰?

曾:疫情下的醫療服侍比平日困難,例如醫護面對更多高風險的治療,少了機會接觸病人。現時除了特殊情況外,院牧亦未能探訪病人,醫護較難將有需要的病人轉介院牧跟進關心。雖然服侍不容易,而且人有限制,但我仍然堅持面對、克服挑戰,更重要的是職場上與其他同事成為同行者。即使疫情所限,我們手術室小組仍透過視像平台繼續聚會,互相禱告支持,一起關心病人,為他們祈禱。平日在手術室工作,當病人在等候區靜待進行手術前,小組的同事也會在適當時機向他們講幾句祝福的話,將基督的愛帶給病人。在個人層面,作為一位雙職母親,我會盡量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 Life Balance)。感恩家人可以一起禱告來面對疫情下的工作與生活,學習將各樣需要交託天父。

盧:過去從事醫療服侍的經驗,可否分享當中如何與院牧配搭,攜手達致「全人醫治」?

曾:如前面提及,感恩得到院牧的協助,成立手術室小組,讓不同基督徒醫護及支援職級的同事互相支持,一起關心病人,並按需要適時邀請院牧去跟進病人的心靈需要。記得有一次,一位患癌的男病人需要見痛症科醫生。當我到病房去看他,可是他卻不理睬我及睡覺。我從護士口中得知他剛剛才知道自己患上末期癌症,我心裡默默祈禱,求主幫助他。後來我有機會再見他,了解他的痛症外,也嘗試傳福音給他。經過幾次和小組姊妹們的探望,送上關心問候和唱詩祈禱,他心情平靜過來。我亦將這個案轉介院牧跟進探訪。後來病人轉到紓緩科,病人繼續有院牧跟進,亦有紓緩科同事支援,在病人離世前送上關心和祝福。作為醫生,因為我認識病人,當了解他們的情況後,若覺得合適就可以轉介院牧,關顧病人的心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