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以關顧病人

認識自己以關顧病人

 楊柳青 伯特利神學院2020年度CPE課程學員 
報讀的源起與過程

數年前家人因病離世,令我對病人有負擔,開始到醫院探訪及關顧病人,但常感到經驗不足,例如如何理解病人心裡真正的意思,如何能適切地回應對方,如何能疏理對方的情緒,並協助對方找到動力去面對當下的處境。所以我決定修讀臨床牧關教育(CPE)課程,希望有所學習。

當甄選的時候,無論坐位方式、介紹次序和內容,督導也讓申請同學自由發揮。有些同學提議圍圈坐,然後各人自行介紹自己。過程中,督導表示剩餘的時間不多,還未介紹自己的同學也需要介紹。最後由於時間有限,其中兩位申請同學只能草草地介紹了自己。其後,督導讓各人分享箇中感受,其中有數位同學感到內疚,認為自己間接導致其他申請同學沒有足夠時間去分享。督導便為此回應:看來有人負上了不應負的責任,每位同學也有自己的責任爭取時間分享。從這次甄選過程,就可見CPE課程讓參與者在人際間的互動關係裡,察覺到不健康的相處模式,原來內裡蘊藏著不簡單的學問。

小組的學習經驗

修讀課程後,經過了數堂學習,我發現原來課程不只是學習探病技巧,或怎樣回應病人的問題,更會檢視同學們自身的問題,例如價值觀、原生家庭、個人經驗、移情、反移情等等,這些個人問題正正影響著我們去關懷每一個對象。記得有一位同學探訪一位癌症病人,這位病人的病情和她已故的媽媽十分相似。當她匯報這個個案時,發現自己有些問題不敢直接詢問病人,因為她個人的哀傷仍未妥善處理,督導便協助這位同學處理她的哀傷。後來同學再探望這位癌症病人時,她的個人經驗已不再妨礙她去幫助這位病人了。

CPE課程是以小組形式上課,我們的小組是由一位督導和六位學員組成。同學匯報個案時,不但讓大家多些了解病人,還可以多些了解院牧的牧養方式。其他同學回應時,又可以在各同學身上學習其觀點和優點。督導的回應往往更能讓同學們對自己有更多、更深的反思。

我記得有一次的小組學習是最深刻的:有兩位同學對個案的某些觀點、角度持不同的意見,在課堂裡起了一些較激烈的討論,另外四位同學也相繼回應,好像要做「和事佬」,希望把事情盡快平息。隨後督導回應:「為甚麼大家插手這兩位當事人的溝通?大家好像不覺得他們有能力去處理他們自己的事。」於是督導提議大家分享為甚麼要插手。原來同學們有不同的原因,例如不喜歡衝突的氣氛、怕破壞了關係、鋤強扶弱等等。當督導問當事人的感受時,他們也表達不希望其他同學插手,相信自己能夠成熟去處理。所以,課程以小組形式進行,很能夠幫助我們學習在人際關係設立界線,釐清自己的角色,學習把關係處理得更合宜。

整理自我價值與牧養技巧

透過這課程,我發現原來個人的價值觀和信仰是息息相關的,且對我的個人牧養技巧影響很大。當我匯報某個個案時,督導觀察到當我想協助那病人在某些經歷裡向神認罪悔改,讓她不用再帶著罪疚過生活的時候,我卻因著原生家庭的影響,令我覺得自己不配帶領人到天父面前認罪悔改。感恩督導協助我處理這個牧養障礙,幫助我在信仰裡重新建立自我價值,讓我知道神愛我、視我為重要,便可以盛載神賦予的權柄,帶領病人認罪悔改,從罪中得釋放。所以當我檢視並重整個人的價值觀和信仰,再加以反思、整合,就能鞏固自己的牧養技巧。

完成了半年的訓練,我體會到需要經常反省自己,勇於承認和改善自己的問題,再努力嘗試,就如CPE課程的理念「行動、反省、再行動」。再者,當我們越多接觸別人的生命故事,便越多機會了解人性的真實面,更明白需要對別人有更多體諒和接納。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互動中(如上述所提及的事例),需要學習更好的溝通,以免被自我先入為主的價值觀影響了理解別人的意思。

總結

CPE課程所學習的不只是探病的牧養關顧技巧,而是反省自己如何學習成為一個更美好的人,才能夠帶著健康的心靈去關顧別人,因為課堂裡營造了一個很安全的環境,讓同學們能夠坦誠和開放地展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大家一同學習、明白和接納對方,真誠地互相提醒和回應。希望這健康的溝通和相處方式,不但可以實踐在課堂或醫院裡,並且可以實踐在生活各層面,例如家庭、工作和教會,改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能以生命實踐基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