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見

編‧見

 盧惠銓 

公營醫院因應防控疫情,需要實施謝絕探訪,迄今已超過一年多;預期縱然已開始疫苗接種計劃,這措施不能在短期內解除。院牧團隊從起初未能應對,到漸漸站穩陣腳,想盡各樣可行辦法,在遵循醫院防控措施下仍然爭取機會為有需要的病友、家屬及醫護員工提供心靈關顧服務。只因為我們對聖經裡「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這句話感受太深、太真!

按照聖經裡的創造敘事,人被稱為有生命,因為他有「靈」。在眾多被造物中,也只有人承受了這生命之氣,或說靈氣,使人從各樣被造物中分別出來;人之所以是「活」人(或譯:有生命的人),因為他的「靈」仍存留在身軀之內。人只要是一息尚存,體內仍有那口氣,他仍是一個有靈的活人,有別於那些失去了生命,存放於殮房內等候被認領的人體。

古代中、西醫學早已提醒醫者不只是醫治人的病,更是醫治有病的人。隨著醫療科技越是突飛猛進,醫者越容易變得只專注鑽研一種系統、一副器官、一組細胞或甚或一個基因。患病的是誰,還有多重要?患病的人,當然希望藥到病除;只是病者憂傷的心,同樣需要被療癒。

疫情之下,無論醫院內、外的世界變得怎樣,醫院裡仍是住了許多患病的活人——確診頑疾、疼痛難耐、瀕臨死亡……他們的身體需要被悉心照護,他們憂傷的心靈更需要得著適時關懷。然而,「靈性」二字,書寫容易理解難!人的靈性,似是抽象而難於科學化量度,卻是真實存在而人人皆可感悟。就如廣東人有一句俚語:「針唔拮到肉唔知痛。」靈性的需要,也許就像這樣的情況。

過去一年多實施謝絕探訪與限聚措施,院牧團隊仍然不斷收到病人家屬、醫護的服務轉介,也從沒間斷地以各種形式盡力回應。因此,院牧與關懷對象的生命相遇,或是透過實體接觸,或是透過電話探訪,或是透過視訊平台,每天仍如常發生。其中更重要是看見上主奇妙的作為、恩典與祝福,從沒有停止;上主對人的愛,也從沒有被隔絕。《慈聲》裡說的不只是人與院牧的故事,更是上主與人的故事。

我們不會以為疫苗的出現,便可以短期內解決眼前的服務挑戰。我們繼續要作好準備,來應對這場持久的疫戰。一月中旬,院牧主管代表再次進行視像會議,集思廣益,彼此激勵,分享在反覆不定、未見盡頭的疫情下,如何更有效地關懷醫院裡需要鼓勵、安慰及醫治的心靈。雖然院牧暫時要站在病房門外,但仍時刻把病友、家屬及醫護們放在心內,在不遠之處繼續關懷有需要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