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與院牧結成夥伴的橋樑

醫護與院牧結成夥伴的橋樑

專訪:大埔區院牧事工委員會委員 鄭愛弟小姐

盧:盧惠銓牧師 鄭:鄭愛弟小姐 整理:李潔嫦

盧:可否分享你是怎樣接觸院牧事工?有那些深刻的個人體會促使你參與這事工並成為委員?

鄭:我是一名精神科護士,大學護理系畢業後便投身服務,多年來曾在幾間不同的公立醫院工作,與院牧早有淵源。剛踏入職場的時候,只想做個低調沉默的基督徒,覺得工作已經夠繁忙,無暇兼顧其他事情,我用「潛水」來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態,但神巧妙的安排下我與院牧連繫起來。我早年在一間大型醫院工作時,因為被委派的任務給我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院牧明白我的難處,於是在每個星期舉行的祈禱會為我祈禱,當時若沒有院牧的同行,實在難以度過困境。後來在大埔醫院工作,又得到院牧主動來關心,邀請我參加基督徒護士小組,在那裡認識了幾位不同病房或部門的弟兄姊妹,一起互相分享、守望,漸漸我也改變了工作的心態,開始重視自己是基督徒護士的身份及使命。2008年我被邀請加入成為院委,基於對院牧事工的認同,我很樂意與院牧一同攜手事奉。

盧:出任院委多年,怎樣看院牧事工?如何理解與實踐「院委」的角色與功能?又怎樣形容事委會與前線院牧的關係?

鄭:成為院委已經超過十年,對院牧工作的角色和限制有更深的體會。在護理角度而言,全人護理是包括身、心、社、靈範疇的關懷與照顧,然而現實中的臨床護理往往講求速度效率,難以兼顧關心病人的心靈需要。臨床牧關正填補了醫護工作上這方面的缺口。從信仰的角度而言,院牧是上帝差派的使者,去安慰並陪伴憂傷枯乾的心靈,讓他們重新得力,帶領他們與上帝再度連繫,這一點很令我感動,他們的工作相當有意義。我認為院委擔當的角色是院牧的後盾,院牧在前線事奉,院委則在後方支援和提供所需要的資源,以至監察和給予意見。兩者雖在不同的崗位,然而無分上下,在醫院這個牧場同作上帝的工,彼此協作成為夥伴,是基督身體的不同部分,成就上帝的工作。

盧:身為資深的精神科護士,你怎樣看院牧與醫護人員的關係?如何鼓勵醫護人員善用院牧服務?而院牧如何成為醫護人員更好的夥伴?

鄭:我認同院牧視醫護人員為關心和牧養的對象。其實醫護在工作上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和衝擊,當面對軟弱的時候,很需要安慰和支援。在服侍病人方面,院牧與醫護人員應該視對方為夥伴,彼此合作,尤其在精神科的範疇上,院牧在靈性關顧所發揮的功能其實很大。很多病人經歷心靈創傷,或在治療上對醫護人員作出的安排未能完全理解或配合時,這方面院牧能夠透過靈性關顧發揮作用,並在醫患關係張力出現時,擔起緩衝者的角色。我跟同事商討病人的個案時,經常建議或鼓勵同事把院牧服務轉介給合適的病人,而我亦會鼓勵同事在院牧探訪病人的前後,抽出時間與院牧溝通;我會建議院牧可以主動跟醫護討論病人的最新狀況及需要,互相配搭合作去幫助病人。不過這方面院牧或需要裝備自己,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醫學術語及知識,扼要精準地表達病人的需要及狀況,希望可以把院牧事工推上專業化。誠然醫護在工作中是非常忙碌的,院牧同工在探訪時不要怕阻礙醫護,只需要保持自信,明白自己的位置角色,不亢不卑地與醫護溝通和協調,才能夠達成和諧共融的合作關係。

盧:過去三年疫情期間,不論是醫護或院牧兩者都受到衝擊,而你擁有雙重身份,這段日子你是如何應對這挑戰?

鄭:在過去三年的疫情,確實對醫療服務及院牧事工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某程度上大家都困在一個「愁城」裡,因著感染控制措施,院牧不能進入病房探訪,醫護也減少了很多貼身關懷院友的機會。病人的活動空間狹窄得只有床邊的護理區域和洗手間,親友也沒有探訪機會,對精神科病人特別難受的是他們不能夠使用手機與外界接觸;醫護同事接續受感染而病倒,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這一切看在眼裡令我感到很難受,我於是盡量與走在最前線的同事並肩作戰。院牧同工很有創意,除了透過預先安排的電話探訪繼續關顧院友外,也製作了一些安慰信息和詩歌的錄音,發送到病房去播放,而我就協助他們在病房播出錄音,又將錄音分享給其他病房經理。我有時也會利用病房廣播系統播放一些抒情音樂或詩歌,去為病人及員工減輕緊張的氣氛。

另外,在疫情嚴峻期間,院牧同工為醫院同事發起視像祈禱會,每個星期一次的短聚,彼此分享工作面對的挑戰,互相代禱,感恩在疫情的限制下仍能開拓出彼此守望和連繫的平台。

盧:疫後復常,你對未來整體的院牧事工有甚麼期望?

鄭:隨著疫後復常,我期望院牧事工可以重整旗鼓,利用在疫情期間發掘的渠道,例如視像電話及其他通訊軟件,繼續去接觸和連繫院友、親友和員工,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去牧養枯乾疲乏者的心靈需要。此外,受近年的社會氣氛影響,越來越多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情緒病,甚至精神健康問題,院牧事工應回應時代的需要,除了掌握一些科技或工具去提升事奉果效,也可考慮進修一些情緒病和精神病患的知識及牧養關顧的技巧,並尋求與醫護深化合作夥伴的關係,以實踐整全的全人護理及牧養。

盧:可否給大埔區院牧團隊一些欣賞和勉勵的話?對團隊未來五年內的發展可有甚麼期許?

鄭:我非常欣賞大埔區院牧事工的每一位院牧同工,這些年來他們努力不懈地牧養整間醫院超過千位的病人及數百位員工,我體會到醫院裡的牧養服侍並不容易,而且復康科及精神科病人住院時間較長,對臨床牧關的需求其實很大,院牧同工對每位服侍的病人所需要投放的心力也不小。這些年間,幾位院牧在有限的資源下,仍忠心努力事奉,特別是處身疫情的特殊景況,仍能發揮創意及運用靈活彈性的策略,實在令人敬佩。

這兩年大埔區院牧團隊正經歷新舊交替的階段,有資深院牧即將退休,我期望新加入的同工及繼任主任院牧的同工,能夠秉承過去良好的根基、拼搏精神,還有對牧養需求的觸覺,繼續與時並進。團隊能夠與其他醫院的院牧團隊更多交流,甚至資源共享,一起發展及成長,這是我的願景。

2019年大埔區院牧事工委員會步行籌款(右一)鄭愛弟小姐與同工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