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爭持,社會撕裂。正義何時實現,是非如何定奪,關心怎樣擺放?最近再唸「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火,他不吹滅。」這句探病常用的金句,原來也包含對正義的堅持與追求。
馬太福音12章記載耶穌在安息日醫治,卻因為抵觸了安息日的規條而被法利賽人指責,甚至準備加害。(太12:9-14),之後,馬太引用以賽亞書作為回應。「看哪,他是我所揀選的僕人…他不爭辯,不喧嚷,也不在街上叫喊。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火,他不吹滅。他要堅持正義,直到正義得勝。全世界的人民,都要把希望寄託於他。」(太12:18-21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的《正義:一場思辯之旅》使「正義」成了一個熱切的話題。正義容易讓人想到鐵面無私,儆惡鋤奸等等社會行動;至於關懷、憐憫、醫治,則難以令人想到和正義相關。但按福音書記載,耶穌並不是透過抗爭的方式實現正義,而是以人格和善行將正義呈現。
古典哲學的觀點認為,正義必須建基於美德和正確的決定;現代社會的見解和注重,正義是讓人能夠自主自由作抉擇。這也是主張民主就是正義的理由。桑德爾教授的「思辯之旅」就是在兩者中間遊走。也許我們不能,也不應在兩者之中只擇其一。
因為正義最直接的意義就是:讓所有人得到公平和正確的對待,並且要以公平和正確的對待所有人。至於如何才能達到正義,可以從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看。消極方面是讓人不會失去不應該失去的;積極方面是讓人能夠得到他應該得到的。警察、法庭、律師的正義基本上是屬於消極的;父母、教師、慈善者的正義基本上是屬於積極的。這樣區分並不是比較高低,更不是否定消極方面的重要性;衡量正義,必須有兩個不同的向度。
耶穌的醫治憐憫和正義有甚麼關係?醫治憐憫能夠幫助正義實現嗎?如果對這問題進探索,我們不難發現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分歧和矛盾,就是對「人」的態度,更準確的說,是對不幸者、受苦者是否有憐憫心。從情理和現實的角度來看,耶穌並沒有必要在安息日進行這並不急切的醫治,然而祂卻故意如此。因此,耶穌為甚麼要故意觸犯安息日,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安息日的目的讓人對神和對人的關係有修整的機會。對神,要敬虔和敏察神的心意;對人,要公平和憐憫(祂喜愛憐憫,不喜愛祭祀)。但面對法利賽人的質疑與攻擊,耶穌並沒有爭辯對抗。祂繼續把握時間機會關愛憐憫不幸的人,並且「不喧嚷,不爭辯,甚至連街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地進行。”
耶穌的不喧嚷並沒有使正義沉靜下來,反而「全世界的人民,都要把希望寄託於他。」因為憐憫關愛的行動是正義最大的揚聲。今天社會對政治的熱心,都是對正義的期盼;其實對病患和不幸者的關懷,也是正義的追求!願
愛與和平常在心中!
您的弟兄
羅杰才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