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見到凌院牧,他都是謙謙和和,雖不會表現得熱情主動,但每當有事相求,他都會一口應承,盡力辦妥。還以為外表斯文的他,該是好靜多於動,原來他既靜且動。他說近年除了多閱讀多思考,更愛上習詠春拳。他說喜歡詠春的「簡單直接」和「以柔制剛」。其實,這些特質也是對他恰當的形容。
兒童病房的常客
凌院牧兒時在慈雲山居住,六、七十年代的慈雲山仍是童黨橫行之地,但父親管教甚嚴,所以他自小循規蹈矩,沒有結交損友。他在家排行第二,有一姐三妹,父親是清潔工人,母親則在工廠工作。五姐弟妹都由同住的祖母照顧,他說自己是逗得祖母最開心的一個孫兒。「其實嫲嫲並不是重男輕女,只是從小就喜歡說話的我,性格較活潑和開朗,不僅是嫲嫲,連左鄰右里都說我是個乖巧的孩子。」凌院牧展露了一張童真的笑臉。
雖然祖母疼愛他,卻沒有把他寵壞;雖然常常和姐妹們一起玩耍,卻仍有男子氣。「我自小就好動,記得當年還把姐姐視為摔角對手,結果真的把她摔倒了,幸好沒有把她弄傷!」童年的頑皮並沒有影響姐弟之情,他和姐妹們的感情到如今都非常好。中學階段愛上足球,每逢下課都會和同學在球場盡興。「我的學業成績並不理想,只能在私立中學就讀。父母經常督促我們努力讀書,可惜我們都未能滿足他們的期望。不過我們五姐弟妹都很孝順,這也是給他們的一點安慰。」
原來凌院牧在少年時經常出現羊癇症,因此父母對他加倍照顧。「每當出現發燒,媽媽都特別緊張;羊癇多在入睡前出現,所以都會待我熟睡後,媽媽才安心休息。」遇上病發,父母會立即召喚十字車送他到醫院,所以他也是兒童病房的常客。雖然多會留院數天,但他不單沒有害怕或厭倦,反而有點樂而忘返。「我在病房內是個活躍份子,晚上總愛和鄰床的小病友講『鬼故』,日間又是個好助手,照顧比我更年輕的,還會餵粥給他們吃。」升上中學之後,羊癇症再沒有出現,也不用再出入醫院。雖然那時他還未信主,但心裡感到是「神」醫治了他。
被耶穌的愛觸動
凌院牧就讀的幼稚園是天主教辦的,小學則是基督教學校。所以他兒時就認識不少聖經故事,但對信仰感興趣則在唸中四的時候。雖然他就讀的中學沒有宗教背景,似乎神卻有特別的安排。「還記得當日是4月1日,我放學後在巴士站等車,有幾個神學院的神學生走過來,主動和我分享福音。當下感到他們很真誠,更被耶穌的愛觸動了。之後,我的堂家姐又邀請我返教會,於是到了慈雲山的禮賢會聚會。」
在一次團契聚會中,他被邀請分享得救見證,那刻才知道原來自己還未清楚認罪悔改。「感恩有一位弟兄再和我詳談,並帶領我決志,讓我確認自己是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會考之後,他在中華聖潔會中聖書院重讀中五,並在班裡認識了很多努力讀書和對信仰十分認真的基督徒同學。「記得其中兩個同學分享自己要全時間奉獻,他們都很熱心傳福音。」同學的見證啟發了凌院牧對聖經的認識和追求,由那時起他積極參加不同的查經小組和主日學,並且越發覺得需要實踐神的話。
重讀中五之後,他在工業學院修讀機械工程證書,之後跟舅父做塑膠工模學徒。在讀證書課程期間,他帶了一個同學信主。因同學家住官塘區,他便陪同學尋找該區教會,最後找到了和樂浸信會。他感到這教會的屬靈氣氛和聖經教導都很好,於是自己也轉到和樂浸聚會,並且在87年受浸加入教會。宣教士的故事和見證不斷鼓勵他,更令他萌生獻身事主的念頭,兩年後他入讀屬於母會宗派的中國浸信會神學院。「感恩家人沒有太多的攔阻,媽媽只說我兒時身體不好,擔心我在宿舍住未能照顧好自己。」
生命成長的期盼
93年神學畢業,94年他和神學院同班同學踏上了紅地毯,97年第一個兒子出生,01年再多添一子。「我的大兒子也有羊癇症,我終於體會當年母親的掛心和照料。」在事奉的路上,他有10年的時間在母會的將軍澳分堂寶林浸信會牧會,04年底他尋求新的事奉方向。「兒時和嫲嫲的關係密切,覺自己對長者特別有負擔,也經常到老人院或醫院探望他們;每當大兒子因羊癇抽筋時,常帶他到醫院,更體會病人和家屬需要有人關心。」05年1月,他修讀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CPE課程,5月應聘成功,繼而成為院牧部其中一員。
投身院牧的侍奉將近10年,現時他主要負責內科、骨科和日間復康部,也曾在其他病房服侍。院牧侍奉的日子,他感恩的是除了能夠陪伴和安慰病人,更有合拍的醫護同事。「每當我們見到中風或骨科手術後的病人能夠穩步進展,那份滿足感真的很大,因為這是整個團隊的努力成果,並且實現了全人醫治的精神。」
生命成長是凌院牧對自己的期盼,所以去年修讀CPE第4個單元,是要發現自己更多需要突破的地方。「個別督導時間讓我親身經歷到同理心的力量,提醒我在關懷病人時要更懂得和更多應用同理心。回想每次讀CPE都會為自己生命未完善的地方而落淚,只是沒想過第4個單元所流的眼淚,竟然比先前3個單元加起來的眼淚還要多!」凌院牧願意為生命成長付代價,他現在正為參與院牧檢證而努力,他說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只盼望能為主獻上更美的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