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中有一位獨孤求敗。但這位武林高手並非謙遜,而是高傲,並且充滿挑釁與不肖他人。其實,能勝,固然是好事;但能敗,則可能是美事。
孔子有一學生叫顏回,一天在街上見有人爭執,一位買布的和布店主吵起來,買布的說: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何算我二十四﹗布店主當然不接受這樣的算法。顏回聽到就上前幫腔,指出買布人的錯,豈料對方不但不認錯,而且更是堅持,並指顏回沒有資格作評斷,除非是他的老師孔子斷了才算。
顏回心想,無論如何這人也輸定了,就挑戰他:你輸了如何?那人不堪一激,悻悻的指著自己的脖子說:把頭切下來。顏回沒有他那麼衝動,就指著自己的頂冠說:我輸了送你這個頂冠。
眾人到了孔子那裡,孔子問過情況就說:三八當然是二十三啊﹗顏回,你輸了,把頂冠送給人吧﹗眾人對孔子的答案莫名其妙。但既然他已經裁決了,也不好意思去質問他。顏回也只好尷尬和不服氣的把頂冠取下,送那買布的人。
三八怎可能是二十三呢﹗顏回想老師定必是老糊塗了,心裡嘰咕是否還要跟隨他學習。待眾人散去,孔子叫顏回過來說:你是否以為我老糊塗了,連三八二十四這麼簡單的數也算不出?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那買布人是如此固執衝動,今天如果他輸了,當著這麼多人面前,就是不把脖子上的頭砍下來,也得賠命啊!顏回,你輸的,不過是一頂冠,他輸的,是一條命啊!你覺得你們當中那一個該輸呢?
顏回聽了孔子的說話才恍然大悟,自己以為點明事實,就可以教化他人。沒考慮到因為自己的介入,反而讓那買布的人陷入了更大的窘境,甚至不理智的以命相搏,自己還是不知,一味只求以理勝人,沒有關心到對方的安危得失。隨即向孔子下跪認錯:老師注重仁義而輕視小是小非,令學生慚愧萬分。
延伸思考:耶穌和法利賽人明顯的分別,法利賽人著重律法和規條,事事都求是非分明,但仁愛卻是模糊不清;而耶穌則剛好相反,祂不拘小節,如吃飯時門徒洗不洗手(太15:2),祂都不計較。甚至連一些人視為大逆之事亦寬容處理,如對行淫的婦人,祂也只是說: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
孔子求仁,耶穌重愛。他們都不在小是小非上求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