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病危者施洗

為病危者施洗

 楊望候 

能夠為病危者施行水禮,是牧者一份榮耀的職事,同時也帶來困惑和反省。

「耶穌見母親和祂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祂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約十九:廿六─廿七)

牧者參與院牧事工,最令人動心的場景並不是生離死別,反之是能夠靜聽病友的心聲和故事,而最觸動心靈的說話:「牧師,我有一個心願,你可否為我達成?」聽到人心底的願望,已經是寶貴的交談,何況是聽見遺願,若能為他人達成遺願,是何等的榮幸!

耶穌嚐了那醋,就說:「成了!」(約十九:三十)「成了」是付清罪債之意,也表示耶穌完成了祂一生的使命。此時,約翰卻聽到夫子說出那未完的願望──照顧母親終老,那是何等榮幸的託負,約翰就接耶穌母親到自己家裡去了。

牧者探望垂危病人期間,最常聽見的願望是希望能夠接受水禮,病人或許還有許多其他願望,牧者未必能一一為他實現,但為信徒施洗卻是主吩咐的命令,也是牧者的職事。一般情況下,牧者為慕道者施行水禮,會有較為清楚和嚴格的要求,如慕道者完成慕道班課程、慕道者申請接受水禮加入教會、長執個別約見慕道者清楚信仰、執事會議決接受慕道者受洗加入教會、安排水禮聚會等。在正常情況下,教會的水禮是在教會進行。

然而,每一位病友信主和受洗的過程都是獨特的,在危急的情況下,不一定能達致一般慕道者水禮的要求,在此往往帶給牧者少許的困惑。

一位三十歲血癌病人,經治療康復兩年,再次病發,在院期間院牧分享福音,他也願意接受主。經家人聯絡得知病況危急,病人渴望接受水禮。翌日,我前往探訪,本想探訪兩次,看清楚情況才為他施行水禮,但出發前也為他禱告,預備分享的經文,也帶備施行水禮的器具,慶幸可以相約有空的執事同行,而病人在垂危前有一段清醒的時間,我把握時間分享詩篇廿三篇,在家人和執事面前他清楚表達信靠耶穌,並即時為他施行病榻洗禮,過兩天,弟兄就安息主懷。

為病人施行水禮,我並不執著水禮形式是浸禮或是洗禮,但我執著水禮應是公開的見證,有教會弟兄和病者家人一同見證。

一位會友的七十歲父親,患上肝癌,醫生告知只有六個月的時間,期間我和弟兄姊妹探訪,傳福音給病人。病人對主的信心反反覆覆,五個月後突然入院,病情急轉直下,半清醒但不能說話,會友聯絡我為她父親施行水禮。早上我為病人禱告,腦海中出現一段經文:「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林前一:十七)第一次醫院探病,我沒有為他施行水禮,只是為他禱告、分享經文。第二次探訪,病人稍為清醒,再為他禱告分享福音信息,問他若承認自己是罪人,全心信靠主,可以緊握我手,用力握兩下,他以微弱的力量握了兩下,就在這情況下,我接受了他的信主的表示,即時為他施行水禮,他雖然沒有口裏承認耶穌為主,但微弱的一握,已經傳情達意了。

最近,我聽聞一位基督教小學六年級女同學,腦部爆血管,昏迷垂危,腦幹細胞死亡,只能靠醫療儀器維持生命,幸好儀器還可使用多一兩天。同學家長並未認識耶穌,悲痛之餘,卻仍關心女兒「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她會否是無「主」孤魂呢?教會的牧者和老師探病時,心中困惑,不知能為女同學和家人作什麼?可以為一位看來已無氣息的同學施行水禮嗎?不可能的事情竟然會發生,學校的老師在櫃底找到一年前學校佈道會,這位女同學的決志表,第二天教會牧者就在家長、老師面前為這位昏迷的女同學施行病榻洗禮,女同學翌日就安息主懷,家長在傷痛中大得安慰。

能夠為病危者施行水禮,是十分有意義的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