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督導前輩們曾提醒自己,「只要督導預備好,具挑戰性的學員便會出現眼前。」(The challenging student will come to the supervisor who is ready.)過去曾督導過一些學員,過程中確實感到充滿挑戰,甚至偶爾間會感到「招數用盡,束手無策」。怎麼辦?到底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裏?督導真的有技窮的時候嗎?回想起好幾年前在美國遇上的一個學員。
Kevin(化名)是位年輕牧者,由於其所屬宗派對他選擇了一所較開放的超宗派神學院接受神學教育有所保留,決定擱置他的按牧申請。Kevin對此事很不滿,因而轉投同宗另一議會,而該議會則要求所有按牧候選人必須接受至少一個單元CPE訓練。為此,Kevin每週來到我們這所距離數小時車程的醫院接受為期四個月的訓練。在Kevin眼中,他剛被原屬議會的「權威」(authority)否決了按牧申請,繼而被另一個議會的權威指定他需要接受CPE訓練。可想而知,Kevin心裏很不是味兒。
牧養關懷
督導是CPE中其中一個權威象徵(a symbol of authority)。雖然督導對Kevin能否通過其議會的按牧審核沒有直接關係,但對他能否完成CPE課程則有直接影響。Kevin也很敏銳這微妙的關鍵,只是他選擇了以攻擊(fight)來面對這權威。開課不久,Kevin顯露出一種「人到心不到」的學習態度,且對課程的規則及制度諸多微言,並在言行中把督導視作發洩的沙包。這時候的Kevin,像一個充滿怒氣和冤屈的小孩子,很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容讓他把抑壓心頭的怨憤宣洩出來。Kevin的確需要一個沙包,但督導不應該是這個沙包。這是一個必須及早處理的課題。以下是其中一次督導過程中的對話:
K:(猶疑地)沒甚麼。
督:對自己的遭遇仍感到很憤怒,是嗎?
K:(沈默,眼中漸漸泛起淚光)。
督:(稍停一會)有留意到自己的憤怒如何在這裏表達出來嗎?
K:我知道的。
督:我想告訴你,你把內裏的憤怒發洩在我這個權威象徵身上,是我可以理解的。我不能改變你原屬宗派的決定,也不能改變現在議會的要求,我在這裏主要是盡力幫助你完成這課程,並經歷成長。既然你必須修畢這個課程,在餘下的日子裏,你可以繼續選擇每天帶著憤怒,來對待自己、同輩和病人,這樣你有甚麼益處?你也可以嘗試開放的想一想,與其終歸都要來,自己可以怎樣把握這個學習機會?
自此以後,Kevin的態度漸漸有所改變。他在這單元裏最大的收穫並非改進探訪技巧,而是親身體驗到積壓於心底裏的憤怒如何深深地拆毀著自己的事奉和人際關係。Kevin知道他若不好好地處理這個心結,日後必定成為生命和事奉路上的一根「刺」。
教學反省
遇上像Kevin這樣的學員,感到憤怒的不只他一個,督導又何嘗好過。多年以來曾遇過不少具挑戰性的學員。有些是預知的,有些是意料之外的。除了權威問題之外,其餘的挑戰包括散漫的學習態度,高傲、固執及防衛性格,缺乏自信及自知,欠缺反省能力,與及過度焦慮、依賴或自恃等等。面對著學員的偏異行為,督導若選擇迴避(flight)或攻擊(fight),只會兩敗俱傷,彼此沒有益處。
輔導或督導理論中的分體(differentiation)、解扣(unhooking)、與及建設性界線(constructive boundary)等概念都有助減低督導受著學員偏異行為困擾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督導本人的身心靈狀態。督導最豐富和寶貴的資源是自己。若按優先次序排列,這自己包括了與神緊密的關係,此時此刻的心靈承載能力,與及充實的牧養督導理論。我對學員有兩個基本信念。第一、學員是本性良善的;第二、學員自己也在掙扎當中。事實上,有許多牧養及督導理論可以幫助督導更瞭解學員的掙扎和真正需要,與及如何適切地調較督導策略,提升果效,只是督導自己的身心靈狀態,往往直接影響使用這些資源的成效。經驗告訴我,倘若在督導過程中感到技窮,也許這是提醒自己心靈已漸漸枯竭(burn out)的訊號,必須加倍留意。
心靈枯竭,會削減督導對學員偏異行為的耐性和洞察力,因而容易受這些行為所困擾。一則感到無奈或挫敗,二則充滿批評或憤怒。督導向學員發怒,與恰當地運用怒氣幫助學員成長,是兩碼子的事,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回想過去,自己在這方面仍有不少成長空間。
總結
我在近期一次的入學甄選過程中,深刻的經驗到其中一位申請人的型格與行為表現,會對自己造成不少困擾。結果,我沒有取錄這申請人,因為這樣的組合,彼此將要付出不少代價。CPE督導事奉,是關乎生命的塑造。督導很需要留意自己的身心靈狀態。狀態欠佳,技窮的機會愈大。事實上,具挑戰性的學員近在咫尺,比比皆是,我預備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