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靈糧堂於一九七六年立會,至今剛好有三十年的歷史。教會早於七○年在青山公路洪水橋段購得二萬餘呎農地一幅計劃興建教堂,唯政府當年規定必須在原有土地上附設社會服務環節,始獲審批,因而教會當年設有營舍服務。○四年教堂進行擴建,需要將部份營舍拆卸,唯至今仍然維持日間青年中心,服務社區內的人士。
「因時代進步,我們有實際的需要擴充禮堂的空間,而事實上營舍的使用率正不斷下降,所以我們決定放棄營舍的設施。」蔡永常牧師指出了教會近年最明顯的一個轉變。擴建工程足有十個月時間,當中見證著神很多的恩典。「神為我們預備了一位很有心思的弟兄作建築師,感動一對醫生夫婦為全部建築費用奉獻十分之一,又感動一對夫婦奉獻整個禮堂的花梨木條椅,還有奉獻全套音響設施的一位姊妹,不論是多是少,大家都願意為神的家出力,我實在很感動。更感恩的是教堂能夠服侍更多的人,自擴建後,聚會人數不斷增加,借堂舉行婚禮的也排得密麻麻!」蔡牧師一臉喜悅和感恩之情。
蔡牧師由八七年起擔任洪水橋靈糧堂主任牧師,之前亦於元朗靈糧堂牧會七年。「目前我們共有五間堂會,同隸屬於元朗靈糧堂有限公司。除了元朗靈糧堂及洪水橋靈糧堂,其餘三間分別是屯門靈糧堂、元福靈糧堂和靈糧學舍。」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元朗堂,立會至今已有四十七年,而最年青的則是靈糧學舍,於九七年前才成立,主要服侍區內的圍村人。五間堂會彼此平等,並沒有從屬的關係,但在管理上五堂卻同屬一個總堂理事會,並同歸一個財政系統。「換句話說,我們並非各自為政,乃有一致的異象,有合一的事工。」蔡牧師補充說。
至於會眾人數,五堂合共七百多人,而洪水橋靈糧堂的崇拜人數則有一百五十多人,其中年齡分佈的比例亦十分平均,老、中、青、少約各佔四分之一。在事工的層面,靈糧堂有一個較明顯的特色,就是特別注重差傳事工。「我們的差傳意識源於靈糧世界佈道會的異象,就是『往普通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世界佈道會每三年舉辦一次全球宣教大會,每次均在不同的地區舉行。至於我們元朗五堂,每年十一月第四個主日設有聯合差傳主日。」
靈糧堂的差傳事工算是發展得頗有規模,五堂每年都會制定差傳預算,用作支持本地、中國內地及海外的宣教事工;亦會到不同的工場作短宣體驗和培訓工作。「同工都會輪流帶隊出發,我比較多去中國內地,而海外則由其他同工負責,主要的工場為印尼。」蔡牧師曾在印尼蘇門答臘宣教七年,因此洪水橋堂也有不少從印尼來的弟兄姊妹,「他們都是一群上了年紀的印尼華僑,習慣說印尼話,他們想在新界西北區找個地方聚會,我們便每個主日下午借地方給他們崇拜。」蔡牧師認為能夠服侍其他群體也是美事。
在本地宣教事工中,除了支持福音機構、宣教機構、神學院外,更把屯元區院牧事工納入其中一個重要支持的範圍。事實上,靈糧堂早於八八年已開始參與開展屯元區的院牧工作,並由八九年起,一直以事委教會的身份參與其中,而蔡牧師更有十年的時間擔任事委會的主席。「當年我也是開荒的一份子,記得八八年陳一華牧師向屯元區教牧同工分享院牧服務的需要,並鼓勵眾教會回應異象。我十分認同教會應該承擔社區的服侍,因此更成為推動的一份子,並透過元朗區基督教聯會,呼籲各會員堂奉獻支持。屯元區不少教會也作出回應,院牧事工委員會於八九年便順利成立,運作直到如今。」
對於院牧服務,蔡牧師亦曾有過深刻的個人體會。八九年他在印尼雅加達出席宣教大會期間,因不慎跌倒弄斷腳骨而要入住當地基督教醫院接受手術,他憶述於動手術前一晚,有三位素未謀面說印尼話的基督徒護士前來探望並為他祈禱,令他十分感動。「當時作為病人的我,真的體會到有人關心的可貴。」手術回港後,蔡牧師仍需接受跟進治療,並安排入住剛啟用不久的屯門醫院。「我怎會想得到自己竟然是第一個住進去,並且有院牧來探望自己的呢。」經過這兩次住院的經歷,蔡牧師更深刻體會到醫院是一個人總不能不到的地方,「我們出生、患病、離世,總會與醫院連上關係,所以我更加認定院牧服務的價值。不管你是牧者,或是信徒,今日可能是我們進到醫院服侍病人,他日可能是我們躺在病床上接受院牧的服侍,所以其實我們是『互相服務、彼此服侍』。」
為了實踐服侍,靈糧堂除了定期奉獻外,更動員五間堂會的弟兄姊妹輪流參與屯門、青山和博愛醫院的服侍,包括床邊關懷、病人聚會和節期性的福音活動等。蔡牧師指出教會十多年持續參與,正是回應神的大使命。「主耶穌吩咐我們要『去』,所以我們不但要去到遠方,也要進到近處,醫院豈不正是一個很需要主的愛和福音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