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疫情,院牧聯會於9月17日至11月12日(逢周四),透過視像平台舉行共八課「病患中的牧養關顧」教牧專題講座,共有16位來自不同教會的牧者參加。這次亦是院牧聯會首次以網上視像方式舉辦病患牧關講座。
是次講座系列分別由多位資深院牧主講不同病患處境的牧養關顧專題,感恩教牧們的回應表示,透過講座,無論在牧養神學、不同病患的心靈關顧理論與技巧,以及臨床經驗反思等各方面均得著幫助。以下是課堂活動剪影及部分教牧的學習迴響。
題目:病患與靈性需要
題目:聆聽與同理回應
題目:長期病患者的牧養關懷
題目:離世哀傷的牧養關懷
題目:癌症病患者的牧養關懷
題目:危機處境的牧養關懷
題目:抑鬱病患者的牧養關懷
題目:建立健康的神學看病患與死亡
院牧聯會很有心,因為疫情嚴峻,原定實體課堂未能進行,卻願意延後並安排以視像方式讓教牧同工學習,讓院牧與教牧可以共同為病患者及弟兄姊妹的身、心、社、靈付上關懷與愛心,在天國的國度裡彼此服侍有份。
八個專題裡包含這樣的精心設計:首兩課是基礎的牧養認識及處理知識,先提及病者除了身體受苦,還有心靈上、人際間,更牽涉到自我價值的種種疑問。緊接著的一課就是作為牧者接收信息的態度及對病人的回應。之後就開始個別病患情況的關懷指導,包括:面對長期病患者、臨終甚至離世病者本身及其家人,關顧患癌病者,突發的危機處理,精神健康方面受到壓力的情緒鬱結者。最後就是神學整合和反省病患與死亡。我很欣賞每課的講員都是資深院牧,具備豐富的經驗、相應情況的處理技巧和知識。
對於在教會牧養不同背景的弟兄姊妹的牧者來說,是次課程提供了不少因病患引起的複雜問題的回應辦法,而這些問題往往不能從教會的處境中容易理解得到。此課程的寶貴之處,在於讓教會牧者關注到醫院病床上的病者的真實需要,例如:身體及心靈的期待或失望、對生命中的暴風的態度是敢於應對或絕望放棄;然後像一位同行者那樣關懷、陪伴、理解、聆聽,並在其中反省自己的生命,看見神的同在和永恆的期盼。
張美玲傳道 海怡浸信教會
感謝上帝的恩典,在疫情影響下,仍有機會參與是次專題講座。雖然講座由實體改為視像進行,但在院牧聯會的細心安排,各講員的盡心預備和講解下,實在無減學員的學習意欲。
八次專題兼顧身、心、靈和神學各方面的範疇,幫助學員能全面認識如何關顧病患者。在其中一次課堂中,院牧分享到在危機處理的個案時,讓筆者深切感受到他當刻所面對的挑戰和壓力。我甚至設想自己面對當刻的處境,可以應付得來嗎?我又會怎樣處理呢?此外,學員也不時分享到自己關顧病患者所面對的困難,讓大家可以彼此鼓勵和互勉。
事實上,牧會超過二十年,關顧病患者或臨終關懷經驗也算不少。然而,經過八次課堂的學習,讓筆者明白自己仍有不少需要努力學習和改善之處,以致可以在牧養病患者及家人方面有更美好的服侍。早前父親證實罹患癌病,經歷陪伴診斷和醫治的過程,也讓筆者可以把課堂上的學習和應用融會貫通。
黃偉雄牧師 基督教宣道會油麗堂
感謝教會支持同工參加「病患中的牧養關懷」課程,多謝院牧聯會及各位主講院牧的悉心預備,更要感謝神的恩典,這課程雖然因應疫情未能實體上課,但正是在這處境之中,教會老弱肢體、自己病患親友正面對多方的艱辛挑戰,在課堂所聽、所學的都適時學以致用。
最深刻是雷海倫院牧的經驗分享,她提醒作為牧者需要學習謙和的態度。「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天早晨喚醒,喚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以賽亞書50章4節)牧者要嘗試理解眼前的病患者本身的經歷,要著眼於他們的身心靈需要,要敏感於表達時的言詞或行為;如果令對方產生負面反應,就當即時道歉。雷院牧提出了一些自己曾做過但應避免的情況︰專家的身分、陳腔濫調來回應、非要求下給予任何建議、辯論和堅持己見、只顧處理事情。這些提點讓我反省,來到需要關懷的人面前,重要的不是我要做到甚麼,而是帶著基督的愛,讓病人或家屬能在被理解的感覺中得到安慰。
我參與這次課程,原本是想對關心病患者的事奉有更多裝備,但這課程對自己的生命卻是獲益良多,有很多牧養關懷病患者的反省和領悟。除了牧者本身要有足夠的承載力和愛心,願意陪伴遇患難的弟兄姊妹同行外,更要清楚知道這牧養並非一時三刻就能完成,不能單靠牧者的愛心和恩賜,要認定這是神的工作,我們蒙恩能參與,靠主與患難困苦的人同行。
錢群青傳道 基督福音堂(主愛堂)
今年在有如過山車的疫情中,能有機會透過網絡上課,實在感謝院牧聯會同工們的細心安排。在課堂中聽到很多資深院牧的分享,特別喜歡不同的個案分享,有一些是自己未曾想過的處境,給自己開了眼界,同時亦反思自己在牧養過程若遇到相似情況可如何應對。
不過叫我更深刻的學習是發現自己關懷別人時會太急,而這個「急」原來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其中院牧提到「急」有時不單因為對象,原來作為聆聽者的自己也因自己而急,容易忽略當刻各人的所感所受,沒有留意對象的狀況,沒有給予足夠空間讓對方停留在當下的情緒和處境,便急於帶對象離開,這未必為對方帶來好處。這狀況或許是因為自己不能面對當下的處境,自己的感受連自己也容不下,所以才「急」於帶對方離開。這給我很深刻的提醒,原來我的眼、耳、口在回應對方時,同時我的心也在表達自己,唯有容得下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才能明白和合適地支援對方。這提醒我在關懷過程更要敏銳對方和自己的感受,多反思自己會否過「急」,未能給予足夠空間讓對方回氣和停留;也要多顧及自己的情況,讓內在生命更穩妥,可以容納自己和別人的情緒。
呂海英傳道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觀塘褔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