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有明天──靠著信實的上主,陪伴哀傷者同行

愛有明天──靠著信實的上主,陪伴哀傷者同行

 徐珍妮 基督教聯合醫院主任院牧 

探望了李先生大半年後,他終因不敵癌病的折騰而離世。

李先生屬勞動階層,沒有宗教信仰。小時候獨個兒從鄉間來港,刻苦勤奮,終成家立室,太太溫柔良善,聰穎堅毅,兩口子婚後誕下女兒,樂也融融。可惜好景不常,壯年患上癌症,且病情不輕,因此一直耿耿於懷。

經病房轉介後,我開始探望他。李先生說話不多,雖然他不是基督徒,卻每次都願意接受祈禱。約半年後,他的病情從醫學上來說,已進入無法治癒的階段,在他和家人的同意下,他轉到懷安病房,接受紓緩治療。

懷安病室的每張床邊,都有一塊細小的壁報板。一天我如常去探望李先生,在他的同意下,為他的小壁報板重新佈置。除了換上新底紙外,更添加兩張金句卡和一張從報章剪下來,相當精緻的彩色風景照,希望為病人和家屬增添一點安慰。

佈置完後,我坐下準備陪他一會兒。李先生突然認真地問我:「徐牧師,我真的很高興認識你,你可以答應我一件事嗎?」「你說出來,讓我看看是否能夠幫得上忙。」「你可否答應我,當我不在時,你會間中探望我太太?」

身為院牧,我不可能滿足每一個病人的心願,這會負荷不來。可是,那天我在心中權衡輕重後,很快作出了決定:「我不敢答應你我能夠常常探你太太,可是我會在有空時聯絡她。你覺得怎樣?」李先生輕輕點頭,並向我道謝。我也對他那份對太太的愛意和細心,表示欣賞及肯定。

那天,我也嘗試把握機會問李先生,是否想過有一天自己離開世界的問題。他搖搖頭。由於李先生當時看來相當虛弱,也為了尊重他的意願,我沒有繼續這個話題。陪了他一會後,我便如常為他祈禱,然後離開。

李先生努力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小康之家,卻因患病而被逼提早面對生離死別,因此一直無法釋然;如果他能夠相信上主是他的生命主宰,應該可以得到世間難尋的平安和面對死亡的力量。我曾經邀請他信耶穌,但他只是輕輕搖頭。我安慰他不用勉強,耶穌在世時也從不勉強人信祂。之後我扼要地與他分享浪子的故事,堅固他對神無限慈愛的信心:神就像那永遠等著浪子回家的父親,沒有設下任何回家的條件。那次他安靜地聽著。

當李先生的健康漸趨惡化,我嘗試再次邀請他信主,他同樣禮貌地婉拒了。最初我不大明白,因為他平日對於被探望和代禱都很接受,不像臨急抱佛腳的機會主義者。後來一次偶然與李太太傾談,才有點頭緒:他應該是因為鄉間的父母和兄弟姊妹都不是基督徒,而他自小離鄉別井,因此可能不想因信仰而與家人再次「分離」。我想這個猜測是合理的。

李先生終於去世了,他始終沒有決志信主,根據教會傳統的教導,他是未得救的,可是,最後誰又知道在李先生離世的一刻,他與神之間發生了甚麼事呢?我不是上帝,當然不知道那時發生甚麼事,我只是對上主無條件的愛深信不疑。李先生在世時已經認識耶穌,我也曾在他愈來愈虛弱時提醒他:當他感到害怕或憂心時,記得向耶穌求助;當時他點點頭。就這樣我把他交在神的手裏,由慈愛之主親自祝福保守他。

一段日子後,收到李太太的來電,問我在哪裏可以買到金句卡。回答了她的問題後,我好奇地問她原因。她說當她先生住院時,院內的基督徒員工,包括醫生、護士、護理員、社工和院牧,除了在崗位中提供很好的服務外,有人更常送他們金句卡,為他們一家帶來安慰和鼓勵。她正計劃於長假期與女兒回鄉,除了探親外,更打算去醫院探訪,像我們一樣把安慰送給病人。此外,她更問我,她可否為病人祈禱?我一方面肯定她的行動對病人的幫助,也提醒她要為自己留一點時間和空間,讓自己的哀傷也得到照顧和過渡。她這才提到李先生過身後,她曾經在工作間突然傷心痛哭,幸好同事對她很好,給她很多關心和支持。對於她在工作間得到同事的關心,我為她高興和感恩。至於她能否為病人祈禱,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神並不看人的身份;我也同時鼓勵她留意自己與神的關係,希望有朝一日,她也會接受耶穌成為她的生命之主。

這個家庭很特別,他們夫婦倆都未信主,卻因著身邊的基督徒愛心的服侍,而經歷到神的慈愛,以致雖然未成為基督徒,卻已能夠把從神而來的福氣與人分享。上主, 感謝禰的奇妙恩典!


徐珍妮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