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與可能──醫院牧養的空間

期望與可能──醫院牧養的空間

 羅杰才 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認識院牧事工,始於90年,當時是陳一華牧師到新界北區推動院牧服務,我當時在北區牧會,率先回應了,並且為當時北區唯一的醫院──粉嶺醫院,成立了院牧事工委員會,自己還當上主席。這樣就開始了個人的參與,教會也加入了事委會。

牧會的經驗

及至99年從牧會轉到院牧聯會,不單角色轉移了,角度改變了,也因為事奉的日子又增加了十多年,如今亦比較成熟一點了!因此思考問題更多會從對方的、從整體的角度著眼。以往是由教牧/教會的方向看院牧事工,如今則是從院牧事工的方向望向教會;過去注意的是教會如何幫助院牧事工發展,如今則著意思想院牧事工怎能幫助教會成長。

當我作為一個教會牧者時,除了希望有人信主、教會增長之外,更希望信徒能夠成長和事奉,而所認識不少的牧者也如是想。對於前者,我們一貫的做法是舉辦佈道聚會,鼓勵領人赴會,或是個人佈道;但更多的人,其實只在旁觀,而這些又多是參與教會年日已久的信徒。而後者則是透過不同的主日學、栽培班、查經班、聚會,並且招募他們擔任教會不同的崗位事奉。然而,由於栽培成長的方法主要是透過講授,缺乏實踐的操練。因此信徒靈命的成長,其實並不理想。亦因為教會的事奉空間其實相當有限,並且大多數集中在知識性、技巧性和行政管理方面,如當執事、領詩、組長、團長等。因此,不少的弟兄姊妹不是興趣不大,就是沒有機會參與。

成長的空間

雖然我不是因為牧會失意而轉換工場,但仍關心著這個無法解決的問題。當我在不斷推動教會支持院牧服務之際,發現原來醫院正是一個可以幫助教會栽培信徒成長的空間。在這裏容我先表述我對信徒成長的基本看法,然後再談我的發現。

關於基督徒的信仰,最核心的無疑是信、望、愛。但這三方面,都不單是理論和知識的問題,而是要透過實踐,才能成為生命中真實的東西。如果我們同意醫院是一個最需要信、望、愛;同時也是最能夠幫助我們學習信、望、愛的地方。那麼,醫院就不單只是一個需要關懷的地方;它更可以成為我們的生命學堂。換了一個角度去看醫院,我們就能看見,病人不單是要我們去關心,他們更可以是我們的生命老師。因此,醫院牧關是一個雙向的事工,而她獨特之處,是觸及每一個人生命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老、病、死。

當我們把醫院看為一所生命學堂,一個事奉的場所,就能夠看出它的空間和可能性。很多人以為事奉就是作教會的事工,其實,事奉的真正意思,應當是作上帝的事工,或是為上帝而作工。因此耶穌把給小子一杯涼水,撒瑪利亞人幫助受傷的人,用愛心探望病人,都看為是事奉。而且這個事奉不單只用上我們的知識、技巧,更是要求我們有忍耐、尊重和犧牲,並且要有信心和愛心。

事奉和成長的場所

醫院和任何一個教會/機構都不一樣,教會和機構不單大多都是以基督徒為主體,而且都不可能隨時到來都有工作安排。但醫院是一個住滿了未曾信主的人,並且是一星期七天都開門的,如果具備能力,又已經接受了訓練,又經院牧部辦妥手續,整個日間大部份時間我們都可以探訪病人。換言之,我們要事奉,基本上是沒有太多場所的限制。這對於一些已退休的、當主婦的、自由職業的,就特別適合。並且因為探訪病人往往是要獨自行動的,而個人的人生經歷、信仰深度,就是探病的主要「工具」。因此,醫院事奉/傳福音,需要的正是那些在教會受造就已久,成熟的基督徒。如果我們在自己進入老年多病之先,已經有足夠和病人相處的經驗,到自己成為病人之後,就能夠更懂得如何自處。

從牧者的角度去看,這應當是一個牧養的考慮,因為當教會中的信徒,能夠有能力去承擔病患,不單減輕牧養壓力,更強化了教會的承載力。雖然說要做福音事工,禾場處處,但又有那一處比醫院更重要、更需要、更有收割機會?我們的信仰需要反省和實踐,試問又有那一處比醫院更有挑戰性?

如今,每一間醫院都有院牧室,如果院牧和教牧合作,醫院就能成為教會牧養和福音事工的延伸。彼此合作建立一個可以幫助信徒成長和事奉的模式,這不單是醫院之福,也是病人之福;亦是教會之福,基督徒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