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台灣學習交流

院牧台灣學習交流

 整理:盧惠銓、劉詩韻 
前言: 闊別四年,院牧聯會於4月20日至24日再次舉辦院牧台灣交流學習,總題為「臨床實務的神學反省」。參加者來自13個團隊合共29位院牧,連同聯會四位同工一行33人。各參加院牧按四個研習主題分成六個學習小組,一路上交流討論。雖然參訪機構各有特色,其使命卻同樣源自上帝的呼召,效法道成肉身的主,醫治軟弱的身、心、靈。院牧透過與台灣同道生命的觸踫、眼見與所聞,深深感受到那份無私與熱情的服侍把主的愛具體彰顯出來。使人看為不可能的都變為可能。此行豈只是臨床實務的神學反思,更是培育心靈之旅。這一切都已超乎所想所求。

主題一主題二主題三主題四後記
主題:照護殘障與弱勢群體的信仰反思
參訪:高雄六龜基督教山地育幼院

想像半世紀前,一對牧師夫婦因感召神的愛,甘願捨棄安穩的生活,來到一片沒水沒電的山地,照顧原住民的失依兒童。楊煦老牧師和師母林鳳英女士就是這樣創辦了六龜山地基督教山地育幼院,為過去千個孩子帶來溫暖有愛的家。

現任院長楊子江牧師(楊煦牧師次子)、師母朱世珍女士早年眼見雙親年邁體弱,決意請辭美國的牧職,回家傳承這神聖的服侍。楊牧師從小看著這位樂於助人的爸爸,縱然自己沒有,仍靠賒借養活孩子,甚至連叩門求助的陌生人也甘願接濟。院內當眼處有九個大字:「交朋友,養小孩,傳福音。」道盡了楊煦老牧師夫婦一生的精彩。

照顧許多健全的孩子,擔子已經很重,更何況是個出生沒有雙手的女嬰。她就是口足畫家楊恩典姊妹。參訪當天她親臨接待我們,一邊即場畫畫,一邊分享見證。眼見的,聽見的,無不動容。恩典姊妹得到再生父母愛的擁抱,以感恩的心活好當下。更意想不到的今天她已是兩位孩子的母親。

臨行前還享用了特意預備的道地家菜,非但豐富,吃下去更是濃濃的人情味。剛好孩子們下課回來,雖有點倦,也為我們送上驚喜。這裡的合唱團曾走訪世界各地巡迴演唱,我們也被孩子的歌聲震撼了!

反思:
在豐足中付出,沒甚麼了不起;在缺乏時,仍能關愛別人,才是捨己的愛。今天活在這繁華鬧市裡,我們的愛心可有多單純?我們愛的服侍可以堅持多久?聽著楊牧師親述育幼院的故事,再次認定牧養需要有無條件和永不止息的愛。當年的恩典被棄於市場外,殘缺的嬰孩不容易被收養。世人總是想要最好的,楊煦牧師卻唱反調說:「人家不要的,我要;人家不收的,我收。」他更轉個想法,「就因為沒手,好多事情不用自己做,別人會幫助你,為何不是恩典。」便給這女嬰取名「恩典」。能這樣輕看苦難,真的教我們感到汗顏!恩典姊妹更提醒我們,「按著上帝給自己的去活,順應自己的條件發揮,便是最好的見證。」她雖然沒有雙手,卻是活活的見證,「我可以一樣擁有幸福。」

 院牧小組:王惠心院牧(靈實)、黃燕芬院牧(播道)、陳惠玲院牧(長洲)、謝耀揚牧師(聯合)、劉兆基院牧(東區)。 

主題:危機處境的牧養反思 —八仙樂園粉塵爆炸•傷者擠爆馬偕
參訪:馬偕紀念醫院淡水分院

偌大的玻璃天花外牆,襯托著白綠色的大樓設計,甫進醫院大堂,感覺舒服平靜,但最吸引的,仍是掛在橫樑上一句句聖經話語。主任院牧連俊忠牧師,率領潘美惠牧師、急診主任醫師、護理長、關懷師(院牧)及社工師等接待我們,從不同醫職崗位講述粉塵爆炸的危機處理。

這次事故震撼了整個台灣。當晚送院的大多是年青人,嚴重燒傷者約佔八成。很多休班的及屬其他單位的醫護人員得知情況告急,均自願趕來協助,總動員達300人。傷者固然飽受皮肉之痛,眾人的心靈也被重創,「看見急診室現場猶如人間地獄,擁擠、零亂、生還者哀嚎之聲不斷傳出,令人痛心與傷感!」透過團隊記憶猶新的分享,我們感受到意外當晚那股緊張和傷痛的呼喊籠罩著整個地方。那晚許多醫護人員忙個不停,熬上了整夜到天明。

院牧部統籌舉行全院禱告會,設置禱告打氣牆。有見傷者每天忍受換藥帶來的劇痛及心靈困擾,牧者除了為換藥團隊出發前禱告,更特別於早上換藥前及晚上睡前陪伴傷者,為他們禱告。院方更為家屬開闢休息區域,還有芳療師替身體疲累的醫護按摩紓壓。這些實質行動,已是給有需要人士身、心、社、靈的全人關顧。

反思:
一場意外使瞬間之內造成大量重傷者。「沒有一件偉大的事可以靠一個人完成。」要危而不亂,非靠英雄,卻看見醫療團隊合作的重要、地區教會參與的有力見證、更看見上帝的領導與臨在!禱告、陪伴、詩歌及荒漠甘泉錄音,能滋潤人的心靈。「禱告確實是危機牧養的根基。」此外,牧者能放下身段,協助清理積水,送上食物,這樣作在有需要的小子身上,已是作在主身上。孩子們身上的疤痕也許永不磨滅,怎能與它共度一生?牧者給他們打氣:「你很勇敢!每天承受劇痛,也沒有放棄!將疤痕成為恩典的記號、勇氣的標誌、愛的祝福,此記號引證你的堅持。」這一轉念,殊不簡單,孩子們綻放笑容。能叫人重新站起來的,原來是愛的同

 院牧小組:徐理玲院牧(東區)、王璇牧師(律敦治)、杜雪珍牧師(仁濟)、余偉剛牧師(那打素)、甘偉彪院牧(大埔)、溫淑儀院牧(仁濟)、湯新南院牧(那打素)、余孝國院牧(私立)、凌銳輝院牧(那打素)、麥思源院牧(浸會) 

主題:照護精神病患者的牧養反省
講員:張典齊牧師醫師、施以諾博士

張典齊牧師現任榮光小組教會主任牧師,曾任臺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主任。他曾是雙職牧者達十年之久。張牧師指出現今世代,精神心理有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複雜,醫療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教會可善用獨特的優勢,補足醫療專業的限制。這些優勢包括:教會有愛、群體的支持、正面的教義、多樣的資源及聖靈的工作。張牧師同時提出六個牧養原則:方案的擬定、小組陪伴與牧養、轉介、家屬的支持與輔導、內在醫治及生命清理等。專題分享後,張牧師更安排同工為香港院牧作禱告服侍,讓參與者有進深的屬靈體會。

下午的環節由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精神科副教授施以諾博士主講。施博士的著作早已深入民心,用辭簡潔,講小故事說大道理。看見講座的題目「耶利米該接受情緒治療嗎?」已即時引起眾人的興趣。

施博士提出教會界對情緒與疾病常見的三個迷思,包括誤把「外向」當作「喜樂」與「屬靈」;誤以快樂是基督徒的「義務」;誤解「憂鬱的靈」是不好的靈。此外,他也提供了10點輔導與應用之道,十分全面,且非常實用。施博士親切的分享,絕非高言大志,卻是貼心溫暖的關懷,跟他的寫作風格一致。

 

反思:
上帝的使命是最重要的,但到底是甚麼呢?「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教會要建立對牧養精神病患者有正確的觀念。人生病時,才是病人,患者康復後,我們不但不應再標籤他們,更要適切關心他們與教會之聯繫。牧養精神病患者,除要對病理有基本認識,破除對情緒與疾病的迷思,更要看重的是那些有病的人。事實上無人能避免墮入精神困擾,這情況在現今社會只見越來越嚴重,就連教會也恐懼承載不了,因而把病患者拒諸門外。既然上帝接納精神病患者,教會也一定要學習接納與服侍他們。

 院牧小組:招慧敏院牧(大埔)、李美芬院牧(靈實)、羅慧敏院牧(瑪葵)、梁綺碧院牧(瑪葵)、王音發院牧(東區)、錢錦旋院牧(東區)、楊美寶院牧(浸會)、方衛心院牧(瑪葵)、李美玲院牧(大埔)、鄧柏勤院牧(瑪葵) 

主題:安寧照護的靈性關懷與牧養反思
參訪: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

邱仲峰醫師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癌症中心主任、放射腫瘤科暨安寧緩和醫療科主任。他從醫師的專業看到靈性關懷的重要,因此創辦了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為重症病患與癌症病友提供心理輔導、生活照顧、靈性照顧,連結社會資源與愛心義工,協助重症病患擁抱希望、生命鬥志與尊嚴。史懷哲所提倡的靈性關顧模式,乃幫助安寧病人尋求生命的意義,且在照護上著重靈性的內涵、困擾、關懷及平安等四個層面。

隨後董倫賢牧師分享安寧照護的牧養反省。董牧師是路加傳道會前總幹事,也是是次學習團的顧問。他從基督信仰看瀕死者的七大靈性需要:與神關係好、無虧的良心、來生有盼望、活得有意義、達成了目標、完美的句號及過渡的預備。董牧師鼓勵我們以關愛的眼神、聆聽的耳朵、智慧的話語、慈愛的心腸、安慰的雙手、禱告的膝蓋以及服務的雙腳來進行靈性關顧。

午膳後,院牧前往鄰近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癌症中心及安寧病房參觀。先進的醫療設備加上貼身的服侍,令我們印象深刻。最後由史懷哲執行長蔣寶玲牧師連同眾牧者及醫師與我們互動交流。充滿生命熱情的蔣牧師說:「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人!」她的話直接,強而有感染力,鼓勵我們要把感動化為行動。大家都聽進了,信心沒有行動是死的。

反思:
醫師對病者的靈性需要也有如此承擔,看見這種委身的服侍,足以激勵我們,也令我們十分感動。中國人普遍忌諱談死亡,事實上病人卻很清楚自己的狀況,更想知道自己能存活多久,從而妥善處理未完的事,使生死相安。靈性上的平安,應有別於在世生活的平安。靈性照護的訓練必須與時並進,在信仰與醫療方面需有更好的整合,且要具備臨床研究的實證作為依據,才能被醫護人員認識與認同。所談的範圍不只是信仰,也包括靈裡得滿足與平安、人生圓滿,感到生存的意義等。這認知擴闊了對臨終病人靈性需要的視野。現實處境中,死的人雖不少,但死前得到安寧照護的人只佔少數;適度地把靈性關懷的訓練普及推廣,將可有助回應現時供不應求的臨床關懷需要。

 院牧小組:黃細妹院牧(浸會)、周翠梅院牧(播道)、許配靈院牧(那打素)、鄭榮恩院牧(新界西) 

後語:愛 — 使生命活出美麗 梁燕雯

五天的學習,讓院牧同工深深體驗「愛—使生命活出美麗」。由生到死,生命難免經歷風霜雨打,有些人從經練中成長、成熟;有些人卻無力再起。然而,唯獨愛能重燃生命,使軟弱變得剛強、破碎再得完整、絕望重獲新生。

因著愛的擁抱,使生來沒有手的棄嬰可以感到人生圓滿;因著愛的同行,使粉塵災難重傷者有勇氣的活下去;因著愛的接納,使精神病患者重拾尊嚴和盼望的過活;因著愛的陪伴,使臨終病人的心靈得到安息,無憾離世。屬神的人,擁有愛、活出愛,為有需要的人多行一步,甚至幾步,帶著憐憫與恩慈,具體將愛活出。愛使人看到生命的真、善、美!

是次行程擴闊了院牧的牧養經驗及神學反思,但願同工們不要止於觀察、欣賞及羨慕別人所作的,而是將所見所聞加以沈澱,反思如何適切應用在自己現時獨特的牧養處境裡,繼而再作評估和整理。相信透過這樣的「行動、反省、再行動」,我們的牧養素質便會有所提升。最後,實在感恩透過是次交流學習,讓我們從別人身上進深體會愛的服侍,心被恩感與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