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非典爆發後,引起各方面的恐慌,醫管局屬下各醫院立刻啟動一系列的應變措施。例如:謝絕親友探訪有傳染性的病人及縮短探病時間;醫護人員既要應付日常運作,又要額外關注預防措施等。院牧當時發揮了她的功能,例如:支持及聆聽員工的傾訴,成為病人與家屬的橋樑,關懷那些被隔離,甚或面對死亡的病人,強化他們的生存鬥志,提升他們的自我形像,建立他們的支持網絡,把永恆的盼望帶給他們。院牧的工作自從「非典」一役後,可說是被各方肯定的。
要建立一個健全的醫療體系,院牧服務固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她也像其它任何部門一樣,不能「我行我素、獨善其身」,必須與時並進,配合本港的醫療發展。讓我們試從現時醫療的發展趨勢說起:
一. 理想的醫療素質
舒適優雅的醫療環境,親切誠懇的服務態度,員工的自我增值及病人權益的提升等,都說明了香港現時的醫療趨勢漸漸脫離了五六十年代那種官僚主義,上司與下屬、醫護人員與病人沒有溝通機會的情況。要維持這種理想的醫療素質,除了客觀環境因素外,員工的專業知識,個人成熟的人格及人際關係都必需要不斷提升。臨床牧關教育在這幾方面均提供了有系統的訓練,幫助院牧更趨向專業化。
二. 全人醫治的推行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當一個人患病以後,所帶來的影響就不只是身體的問題。例如:可能面臨失業、經濟窘迫、人際疏離,以致感到生存沒有意義,自我形像低落,對前景沒有盼望等,都構成對治療的影響。既然香港現時的醫療趨勢不斷提倡以人為本的服務,人心靈的需要就不能被忽視,正如世界衛生組織也強調治療病人時也不能忽略其心理、社交及靈性的問題。專業院牧在靈性關懷及輔導這方面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三. 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
病人約章列明瞭病人有許多應有的權益,都是關乎他們在接受醫療時的自我決定,而醫療人員要盡量滿足他們的需要。然而,有些病人的問題,不是生理上的毛病,而是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以致情緒低落;有些是互為因果,循環不息的交叉感染著。要找出潛藏在他們內心的真正問題(Core Issue),必需要有人耐心的聆聽(Listening not Hearing),有牧者的心腸及專業的判斷,才能讓他們抒發情緒,指引他們前路及陪伴他們走一程。臨床牧關教育正是培養學員對社會架構及文化的敏感度,以致能提供一個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的心靈輔導。
四. 香港醫療服務的趨向
在本港設有院牧服務的,除了幾所基督教醫院外,葛量洪醫院是香港首間設有院牧服務的公營醫院。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現時差不多每所醫院均有院牧服務的提供。過去,院牧那份「不計較地位,不爭取名利,只求為病人、家屬甚至員工提供心靈關懷的服務」留給院方美好的印象,以致院牧服務能夠不斷發展。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醫護人員的水準不斷提升,各人要自我增值,院牧也需要與時並進,接受專業訓練,才能與專業醫護人員合成為治療團隊。
聖公會西九龍教區主教蘇以葆主教對今日的院牧有這樣的期望:「院牧是一份聖職,也是一份專職,需要有事奉的心志,也需要有充足的訓練,才能完成上帝的囑咐。」(《慈聲》第13卷第3期)。前任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李炳光牧師把院牧的專業需要提得更明確,他多次強調「院牧服務的質素必須提升,就是要邁向更專業的路向,讓醫療界也認同她的專業性,最終是要讓社會人士也給予認同。」(《慈聲》第14卷第3期)。
配合上述醫療的發展,臨床牧關教育的貢獻包括:
- 提供有質素及專業的人力資源
- 加強醫療人員對全人醫治的意識
- 團結治療人員能達致更深入更廣泛的合作精神
- 加強助人者對社會架構及醫療文化的意識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於三年前開設了專為前線醫護人員而設的晚間臨床牧關教育訓練,期望透過「行動/反省/再行動」的教育模式,小組交流研討及督導的指導,訓練學員在他們日常的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多點敏感病人的心靈困擾,然後提供適度的關懷,以減少病人負面情緒,達致雙贏的局面。相信這種以人為本的服務能減低住院率,從而減低醫療成本,為香港創造一個健康而又人性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