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而變化~基督教宣道會國語堂

更新而變化~基督教宣道會國語堂

 採寫:梁婉琴 

宣道會國語堂前身為中國基督徒國語教會,在香港已有五十多年歷史,加入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後,改名為宣道會中國基督徒國語教會,期後數次易名,最後定名為宣道會國語堂。由於教會早期的牧者都是說普通話,而聚會的大部份都是外省人士,所以崇拜均以國語進行,輔以廣東話翻譯。六十年代末,越來越多本地信徒到教會聚會,加上早期的牧者亦相繼退休,而新一代的牧者都是說廣東話,所以由七十年代開始,教會已改用粵語崇拜,並以普通話翻譯。

現在教會每個主日講道仍然維持普通話翻譯,「雖然偶爾才有說普通話人士到來聚會,但既然我們是國語堂,就不能沒有普通話翻譯。若果不常常操練,就很難隨時作好準備,所以我要求大家每星期都練習,這樣才能純熟。」韓寶龍牧師解釋保留普通話傳統的原因,並認為好的傳統值得保留,但卻非一成不變,所以教會突破以往台上翻譯的模式,改為透過耳機即時傳譯。「這樣崇拜的時間就不會過長,而且整個流程也會更順暢,因為再不用夾雜著廣東話和普通話。」為了更好地掌握即時傳譯的技巧,教會更特別請來立法會的即時傳譯官,指導負責翻譯的弟兄姊妹。可見教會並不是要摒棄傳統,而是透過革新帶來更好的事奉。

教會現時的成人會眾有百多人,近年積極拓展兒童及青少年工作。為了配合事工發展,教會正計劃擴堂。韓牧師說:「我們盼望在地方上能有一倍的增長,讓更多新朋友,特別是青少年人有更多的空間聚會。」現時教會每逢週六都有免費補習班,主要對象是高小學生,「其實他們大部份都是新移民,因教會數年前開始接觸一些新來港的婦女,當中不少參加了教會聚會,這些高小學生大部份都是她們的子女。每次補習班之前,他們都會先有團契時間,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接觸不同的群體。」

除了人數的增長、事工的擴展,教會更大的目標就是要有系統地培育信徒,因此韓牧師設計了一系列的「門徒生命建造課程」,讓不同屬靈程度的信徒都可以得到培育。「培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信徒的屬靈生命不斷成長、不斷更新。」此外教會亦積極進行門徒訓練。「我們採用的是一種『師徒式』的門訓,即每個信徒都有一個師傅,而師傅的角色就是與信徒一起面對和突破生命中的軟弱。」為了配合「師徒式」的訓練,韓牧師沒有採用現成的材料,而是自行編撰內容。「我不想只停留於認知的層面,而是要有屬靈的操練,因為這樣才有生命的改變,才能與神建立關係。我盼望透過門訓,能夠裝備弟兄姊妹『成為門徒、承擔使命』,實踐教會的使命宣言。」

教會不但注重信徒內在生命的建立,對於社區的需要亦有積極的回應,特別在醫院服侍上,教會有持續的承擔。國語堂由九九年起成為瑪嘉烈及葵湧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教會,韓牧師更多年擔任委員會主席,協助推展院牧室的工作。除了經常參與會議和有關活動,他更會到醫院為病人洗禮。

原來韓牧師多年前已接觸院牧的工作,「我八九年神學畢業,九零年在浸會醫院讀了三個月臨床牧關訓練(CPE),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很喜歡院牧的事奉,還以為自己會當上院牧呢!」雖然韓牧師最終沒有成為院牧,而是當了教會傳道人,但他都積極推動和鼓勵弟兄姊妹參與醫院探訪,而且他曾經牧養的教會都會加入院牧事工委員會。

現時國語堂定期有弟兄姊妹參加探訪義工訓練班,並協助院牧室舉辦福音性聚會,亦會參與聯合步行籌款等支持工作。韓牧師指出院牧事工對信徒的生命和教會的成長都帶來了正面的影響。「信徒在教會裏就好像置身溫室中,但當他們去到醫院實踐關懷時,就體會到何謂痛、何謂苦,所以他們探訪後回來,都說神給予自己很多恩典,他們要更好的回應神,更多發揮關懷的恩賜。」因此教會關顧部中大部份的探訪員都是曾經參加醫院關懷的,他們都成為很好的關顧資源,「有探訪員願意服侍一位行動不便的姊妹,每週到她家中用輪椅把她推到教會去崇拜。這都令我很感動。其實牧者最希望見到的就是信徒的成長,教導真理固然重要,但若沒有真實的經歷也只是空談。透過醫院服侍,我看到弟兄姊妹生命的改變,因此我認定這是教會承擔的服侍。」不論是語言,或是牧養模式的變化,國語堂的使命和承擔都不會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