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保障

健康的保障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本期訪問舂磡角慈氏護養院的行政總監曾永華先生,話題以外他提到未來的醫療與護理可能會和現在的完全不一樣。他舉例說,將來膝蓋退化或磨損的病人不用換膝蓋了,治療的方式或會是注入一些新細胞,讓退化或磨損了的膝蓋再重新生長還原。因此,一些病症已不用開刀,換言之也不用護理了。

雖然曾先生只是隨意的舉一個例子,並沒有甚麼弦外之音,更不是唱好醫院的未來。但聽來的確是令人感到驚奇和興奮。醫療科技的發展,似乎讓人可以看見醫療人手短缺和醫院擠迫的出路。然而,當我們走進醫院,卻要立刻戴上口罩。H1N1的威脅,馬上提醒我們人類雖然在醫療科技上日進千里,但對於威脅人類生命的病毒,仍然是不知所措。能做的只是追蹤監察,隔離防範,然後收集樣本趕製疫苗。但若然病毒一旦變種,一切又得從頭開始。而且,這場戰爭人類現時仍沒有勝利的可能,只能輸少當贏。

今日我們的醫學知識和治療技術無疑是在歷史上的最高點,而且還在不斷的進步之中,但同時我們生命卻仍然未能擺脫最原始的病毒威脅。而且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病毒的威脅已不止是個人和家庭,或一個小社區,而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像今次的H1N1,影響的又豈止個人健康?整條經濟鏈和整個生活圈都無不受到影響,以至即使沒有染病的人亦受到波及。

記得在南亞發生海嘯之後,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說過:人對大自然,應該有敬畏的心。人類追求科技的卓越成就,是理所當然的,但若是人類以為自己能透過所擁有的科技和知識,就能改造自然,因而可以按人類自己的意願而生活,漠視人的限制與軟弱。那麼即使我們建造出最先進的城市,有最好的醫院,結果仍會是不堪一擊的。

至於如何扭轉形勢,使我們在面對病毒時有更好的防禦和抵抗。這一方面要視乎政府如何規劃我們的城市,讓我們的城市不單只是著重經濟效益,而是更加著重市民健康。另一方面,作為市民的我們,在選擇居住地區、樓房及生活需要時,亦不應只往經濟角度去看,更要考慮對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代價。

因為健康的保障,歸根到底,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再好的醫療,其實也只是作出補救而已,而且它還有失誤和失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