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恐懼的手術室

沒有恐懼的手術室

 梁婉琴 
「早晨,先生,我是手術室當值院牧,我留意到你的身體似乎不斷抖震,你是否感到很冷?」
「一點點。其實我……」
「你以前曾否接受過手術?」
「沒有,這是我第一次動手術,而且是全身麻醉,所以我好驚。我驚醒不了……」
「我聽到你這刻的擔心、緊張。我為你祈禱,將你的憂慮告訴天父,讓祂賜給你加倍的平安和勇氣,使你心裏感到安穩,亦祝福你手術過程一切順利,好嗎?」
「好,多謝你為我祈禱!」

以上的對話發生在浸會醫院的手術室等候區,當時院牧正在當值,她觀察了那位年輕的男病人一段時間,看見他身體的反應,於是前去關心和為他祈禱。

在手術室等候的孤單感

手術病人一直都是院牧同工關心的對象之一,不少時候院牧更會在病人被送往手術室前,在病床邊為他們祈禱。但在一般情況下,不管是公立或私家醫院,院牧均不能陪同病人進入手術室,因為手術室的空間有限,更有醫療程序的考慮,所以只有醫護人員才能進入。但上述的例子卻是很多病人的寫照,他們對手術的恐懼往往都會在手術前的一刻才流露得最真實,而且那種與家人分離和獨自在手術室等候的孤單感也是最難克服的時間。

香港浸信會醫院院牧部在04年開始構思,是否可以更適切地服侍面臨手術一刻的病人,讓他們得到院牧的關心和祈禱。由於當時醫院已落實擴充手術室服務的計劃,並會由原有的9間手術室增至13間,意味著需要手術服務的病人將會倍增。而由於擴建後的手術室將設有等候區,較原有的空間多。另一方面,院牧部於05 年起開辦「臨床牧關教育」的一年制駐院課程,院牧部的人手也相對地增多了,因此可以發展新增服務。基於這些有利的條件,院牧部於07年底擬了一份計劃書,並主動與護理行政部和手術室有關負責人,探討為手術前病人提供服務的可行性。經初步商討已得到很積極的回應,後來再經過數次會議,院牧部正式獲准在手術室等候區,關顧有需要的手術前病人。

為了讓所有院牧同工都有機會參與這個新設的手術室事工,院牧部安排所有同工先參與由手術室同事提供的訓練,讓他們認識手術室的運作。08年 3月底,院牧部開始第一個階段的試驗,全日分上、下午兩個時段,安排院牧駐守手術室,觀察和評估病人的需要。5月進行第二階段的試驗。總結了兩輪的實地觀察後,再配合等候區竣工,院牧分別於8月初及9月初作最後一次試驗,並發現最有效的服務時間為早上時段。院牧部再用了數個月的時間觀察和微調服務的安排,至08年11月正式納入為常設探訪,並於星期一至五每天早上提供服務,分別為9時半至10時半及中午12時至1時。

他們都感到安心

現時主力負責統籌手術室牧關事工的楊倩雯院牧表示,同工們都一致認為手術室牧關事工有一個很好的牧養果效,院牧能即時關心和陪伴手術前的病人,更讓病人感到被愛和同在的真實。同時,由於院牧直接在手術室等候區接觸病人,因而有助於手術後繼續探訪和關心他們。服務由構思開始至今已有兩年半的時間,統計數字顯示,院牧在等候區每小時平均關心6位病人,而在接觸的病人中,約有7成樂意接受代禱關懷,有3成樂意接受關心,而拒絕接受院牧關懷的只有0.4%。而病人在手術後與院牧分享時也表示,能夠在手術前的一刻得到院牧的安慰和代禱,那份平安的感覺實在十分可貴,所以他們都覺得這個服務很有意思,更能切實的幫助病人。當然,病人的家屬也表示欣賞和感激,因為他們在手術室外都會十分掛念,但知道親人不是孤獨一人,而是有人陪伴時,他們都感到安心。

除了病人和家屬外,醫護團隊也十分認同院牧同工的服侍,甚至有時院牧了解過病人的一些疑慮後,會主動告訴醫護同事,好讓他們能向病人作更多講解,釋去心裏的疑惑和不安。由此可見,手術室牧關事工實在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因為院牧部的每一位同工都有參與其中,所以整個團隊也能一同分享這個美好的成果,並且可以彼此交流,讓院牧的服侍能達到更優質的水平。希望有更多的醫院也能容許院牧進到手術室等候區,為等候麻醉之前的病人,先給予他們一劑平靜心靈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