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懷抱

兩個懷抱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路15:1-32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  路10:25-37

耶穌喜歡用人間的比喻講天國的道理,說明了人間和天國其實是相通的。就如人間的憐憫和上帝的愛;人間的施予和上帝的賜褔;人間的寬恕和上帝的赦免並不分開一樣。

在耶穌眾多的比喻之中,浪子的比喻和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相信最為人熟悉,而且津津樂道。然而,看似淺易的道理,我們又明白多少,實踐了多少?

比喻再對焦

一直以來,浪子的比喻多被理解為呼召罪人悔改回歸;而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則作為勸喻人要關愛他人。由於這兩個比喻結構清晰,意理鮮明,所以常常在講台被引用,浪子的比喻作為向未信主佈道,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則向信徒勸勉。
其實這樣的應用與耶穌對比喻的設定有明顯的落差。這落差也許不能說是錯誤,但卻可能令我們對這兩個比喻的理解失焦,因而看不清這兩個比喻更深的意思。

因為浪子所比喻的不是外邦人,而是離家的骨肉。看來耶穌着意要召喚悔改回轉的,原來是屬上帝家的人;至於撒瑪利亞人的比喻,雖然是從愛鄰舍引伸而出,但它其實是回答律法師: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因此雖然比喻的重點似乎不是在信心的回應,而是在關愛的踐行上,但這卻實實在在是一個「福音」比喻。當我們把這兩個比喻再對焦,也許才能夠看得更加清楚上帝的心意。

福音兩面睇

關於福音,相信大多數基督徒的基本理解都是和「救恩」掛連的。換言之,福音就等於救恩,而救恩的匙就是信心。當中的根據是羅馬書的救恩神學「因信稱義」。除了羅馬書,以弗所書2章8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恩着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更是普遍被基督徒作為「福音的基石」。所以大多數的基督徒都會重視「信」(信心、信念),卻往往輕視「行為」,因為認為那是和福音或得救無關的。

其實,無論是羅馬書或以弗所書,我們都不可能找到否定行為的信心。按聖經一貫的教導,信心和行為其實是相稱的。施洗約翰就多次的責備法利賽人,要他們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8);雅各書提出,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信心(雅2:20),都是同一的道理。

一個錢幣必需要有兩面,一面是錢幣圖像,一般叫「公」;一面是錢幣的數字,一般叫「字」。只有一面的錢幣,並不是只有一半的價值,而是毫無價值,只是一個廢幣。沒有行為的信心(信仰)其實和一個只有一面的錢幣一樣,毫無價值。事實上,只要我們稍加留意聖經的教導,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信心(信仰)與行為(結果子)的關連性。

當然,按照聖經的教導,我們確知不能「靠行為得救」,但這並不能變成了「得救的人無需有好行為」。事實上,聖經要求得救的人行事為人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

兩個懷抱的福音

在浪子的比喻,我們可以看到天父無條件的接納,救恩的有效性和寬容性在這個比喻中可說是有了透徹的表述。然而,相信任何有正常理智的人,都不會懷疑這個回家的浪子,無論是自願的,或是被要求的,他將要承擔工作的責任。這不是他獲得父親接納的條件,但卻是被接納之後應有的表現。

如果說浪子的比喻是講述了福音的一面,就是天父的愛與寬恕;那麼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所講述的正是福音的另一面,就是我們也要有愛與憐憫。浪子的比喻和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可以是對比,也可以是配合,就好像一個錢幣的兩面,要合起來才有價值。

這兩個比喻合起來,一個是以父子兄弟的至親關係建構;一個是以互不相識,甚至是互不相干的關係來佈局;一個是歸家,一個是出門;一個是父親(似乎只能代入為天父),一個是撒瑪利亞人(卻可代入為耶穌,或任何人)。如果我們把這兩個比喻連合一起看,一定可以看到一幅美麗而完整的福音圖畫。這幅圖畫裡有兩個感人的懷抱,一個是天父懷抱那滿身污垢滿面羞慚的不肖子;一個是一個人(耶穌刻意的以撒瑪利亞人擔當這個比喻的主角)懷抱一個受傷命危的陌生人。

甚麼是福音,甚麼是救恩,怎樣才能得永生?豈不是都盡在這兩個懷抱之中嗎!

(2011年基督教協進會健康主日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