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中有蜜——有效使用經文和禱告關顧病人

言中有蜜——有效使用經文和禱告關顧病人

 盧惠銓牧師 香港浸信會醫院臨床牧關教育督導 

院牧事工聯會於2009年2月13日主辦了「神學生醫院牧關日」,除了有專題講座外,還安排八個工作坊,分別由來自不同醫院的院牧來主領。本文摘記了盧惠銓牧師在其中一個工作坊主講的內容,題目為「言中有蜜—有效使用經文和禱告關顧病人」。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摘記當中的要點。

對於「有效使用經文和禱告關顧病人」這個課題,相信牧者不會感到陌生,甚至很可能我們經常實踐了,然而卻沒有機會反思。每個牧者都具有「個人牧養神學」,而且各人不同。原因除了神學院所教授的或教會所教導的有所不同外,還會因牧者個人的信仰立場及屬靈經驗而有所不同。牧者的個人牧養神學,會有意無意地直接主導著對她/他的牧養探訪。為甚麼有時我們感到未能有效地與病人分享信仰呢?讓我們先從三個關乎「個人牧養神學」的問題說起:

一: 信主病人與非信主病人的心靈需要有何分別?

其實兩者同樣都會有心靈的需要。信主的病人可能由於較多接觸教會、祈禱或讀聖經等,他們對「靈性」的需要較多關注;相反,非信主的病人可能由於較少接觸信仰(包括基督教或其他信仰),他們較少主動談及靈性課題。

二: 信主病人與非信主病人對牧者的期望有何分別?

非信主的病人當然也會接受人(包括牧者)關心,渴望有人能幫助他們減少病患的痛楚、甚至經濟或其他實際問題等;而信主的病人則較期望牧者可以透過經文及祈禱等信仰資源去安慰及幫助他們。

三: 牧者認為自己對信主與非信主病人的牧養使命有何分別?

牧者探訪一個對未信主的病人,是否只是為了向他們講述福音呢?而牧者探訪一個信主的病人,又是否只是為他作例行的禱告以及宣告神的大能醫治呢?其實,非信主及信主的病人基於對信仰有不同的看法以及受不同經歷所影響,因此牧者需要按他們不同的需要恰當地牧養他們。

以上三個問題對牧者的提醒是不要把「信主」作為一個標籤,因為信主與非信主的病人同樣內心都有著不同的掙扎及心靈需要,因此本人從個人牧養神學及累積的臨床經驗歸納了以下四個步驟,幫助牧者們有效使用經文和禱告關顧病人:

一. 建立心靈對話 (開墾)

以耕作為比喻,建立心靈對話就像開墾田地一樣,抓緊機會去開啟病人的心靈對話,進入並瞭解他們內心的真正需要。探訪時,避免耗用太多時間跟對方只是談天說地(social talk),神給牧者的神聖使命就是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聆聽他們心靈的需要。當對像出現吞吞吐吐,欲語還休的樣子時,可以嘗試使用一些基本輔導技巧,以「探究」的方法來引導及幫助他們說出心底的說話,例如:「其實你說……,真正的意思是……」或「當你……,你的感受是……」。這就像農夫在耕種過程中,必先開墾土壤一樣。

二. 辨識切入焦點 (播種)

由於每次探訪的時間有限,因此「焦點」很重要。我們必須掌握病人當下感到最迫切的心靈需要為焦點,並抓緊這焦點作為出發點,例如:盼望、平安、愛、生離、死別、哀傷、以及罪性等等、再配合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主題建立對話平台,這樣較容易與病人有所共鳴。這就像耕種時「播種」一樣,作好播種的功夫是收成的先決條件。

三. 善用真實見證 (施肥)

鎖定重要焦點後,我們宜進一步引用適切的真實見證,以達致事半功倍的效果。若適合,牧者可與他們分享個人的經歷。由於牧者不一定親身遇過每一個病人的遭遇,所以有需要時,可以借用從其他場合或書本累積得來的真實見證,然後才向對像分享,甚至一起翻閱與傾談主題貫徹的經文,並作扼要的解釋。這像耕種時施下適量的肥料,有助種子的成長。

四. 共同參與經歷 (成長)

邀請病人一起讀經及祈禱是十分重要的,有了這個經驗,病人日後也可以自己嘗試。至於善用經文及禱告作牧養資源有以下三大原則:

個人化:
‧ 記著病人的姓名或稱呼;
‧ 在禱告中要針對病人個別切實的需要祈禱;
‧ 在禱告中可運用剛才與病人對話的內容,以增親切感。

平民化:
‧ 面對非信主的病人,應注意對像能否明白牧者常用的基督教述語,例如交通、肢體、寶血等。盡量使用彼此明白的語言。

處境化:
‧ 針對病人獨特的處境而避免流於籠統地為他們祈禱。
最後以《聖經》歌羅西書1章28節彼此互勉:「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