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問我:「你整天探訪病人,會否很辛苦?」我的回答是:不一定。
為了延續牧養的職事,2005年7月起我出任院牧。最初的一兩個月,的確很辛苦,因為轉介的病人大部份是嚴重病患者,一些更需全身插滿儀器,完全失去日常活動的能力。面對無助或甚至感到絕望的病人,有時更要面對他們對到訪的抗拒,當時的我容易感到無助、沮喪。不到一個月,我已萌生去意─一年後合約期滿便離職─而這個念頭反過來亦加深了我的沮喪─對於自己脆弱心靈的極度失望。
感謝主,當我感到迷惘及非常無助時,原來亦是我感到與上帝最親近的時刻,因為我已無路可退了!我感到自己一無所有,再不能靠自己一向的堅持去面對困境,當時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是向上帝呼求。結果,在我的領受中,上帝賜了我一個夢,讓我在夢中意識到自己一直潛藏的逃避傾向。更奇妙的是,我竟然在夢中要求自己:「這次我不要逃避了!我要堅持下去!」就這樣,我不再靠自己的堅持,而是像初生嬰兒般,全然倚靠上帝,間或有不自覺地走遠了,卻總會很快想起上帝,回頭與祂同行。
回想這五年的醫院事奉,因著CPE(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的訓練及有關知識的吸收,加上在服事中的實踐和持續的反省,我愈來愈明白如何與不同處境的病人同行。面對無助的病人,我需要的不是有關知識,雖然知識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的心靈狀況。我是一個謙卑、體貼、表裡一致、倚靠上帝的人嗎?如果我要求自己凡事皆不會出錯,作事必須盡善盡美,我會忍受不了病人經常出現的消極態度及行為。如果我服事的心志堅定,目標清晰,我會忘了體貼病人當時的需要,只會與病人各行各路,結果嚴重一點說,只會令病人與上帝的距離愈來愈遠,因為病人無法從我身上經驗到上帝無條件的愛。如果我不能表裡一致,病人很容易察覺到,因為他們已心無旁騖,他們唯一掛心的只是與自己病情及至親有關的事。上帝是愛,可是我能否令病人感受到上帝的愛,抑或我只是為了完成上帝交付我的使命行事,沒有像馬太福音廿五章31-46節的比喻所教導的,回應別人的缺乏?
要成為負責任的院牧,我有責任同時照顧自己的心靈。今天我的心靈狀況如何?此刻我的情緒是否適合為病人和家屬提供心靈支援?如果我感到不安及無助,我不可能為別人提供心靈關顧。情緒是上帝美好創造的一部份,它忠誠地向我發出訊號,讓我明白自己的心靈狀況。不正視自己心靈的需要,只是一頭蔥在關顧別人或向別人傳福音的使命上,只會累己累人,也會成為別人親近上帝的絆腳石。
面對末期病人,他們的生命盡頭漸近,他們不需要虛假的希望(只會引起他們即時的反感或之後的失望),但也不希望遇到冷漠的嘴臉。他們需要的是一顆體貼人的心,願意陪伴他們停留或走過病重的幽谷,因為他們容易感到極度孤單。只要我有從上帝而來的愛,陪伴他們,令他們有機會經驗愛,他們便有較大機會發現自己和與上帝相遇,找到生命的意義。
弟兄姊妹,上帝不介意我們做多少事,就像浪子的父親,他不會把大兒子和小兒子比較,他愛每一個兒子,我們不是家中的傭人,而是兒女。終日與人比較,是人創造出來的苦難,只會令人物化,不再是人。
能夠成為院牧,是我的福氣,感謝主,令我有機會對上帝、對人和對自己都有很多發現。這一切一切,除了感謝上帝,也要感謝鼓勵我進入院牧界的友好及我曾經接觸過的病人、家屬和醫院的同事,因著你們,我能夠切實經驗到上帝豐盛的恩典及奇妙的作為。願一切榮耀歸與上帝,阿們。
曾轉載於《匯聲》634期(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