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麗蓮院牧在讀神學時已經在浸信會醫院修讀夏季CPE,之後又讀一年制駐院課程,繼而成了院牧部的其中一員,事奉至今踏入第八個年頭。她形容自己樂天知命,個性單純,既順服又知足,與院牧團隊更是合作合拍。
自小就扮演照顧者角色
在徙置區長大的樊院牧,家中有七兄弟姊妹,她排行第六。父親是行船的,與家人聚少離多,但卻十分愛錫家人,對母親更是體貼萬分。「記得爸爸寄回來的第一份薪水,就是叫我們買一部半自動洗衣機給媽媽。還有每年媽媽的生日和母親節,他都會送她玫瑰花,直到現在仍然如是!」樊院牧分享到家裡的溫馨,面上帶著率真的笑容。
在成長過程中不乏父母的愛,但兄弟姊妹性格各異,關係雖然不算疏離,也不太緊密,但她和患有智障的長兄最為要好,甚至還扮演了一個照顧者的角色。「大哥並非先天缺陷,而是當年跟父母從上海來港途中不幸持續發高燒,引致腦膜炎而影響了腦部發展。」由於大哥間中會有異常行為,三哥就會施以鎮壓,樊院牧則會挺身而出為長兄擋駕。「或許三哥是避免大哥闖禍,但那時我總覺得他在欺負大哥,所以常常出手相助。」小小年紀,就顯出有正義感和憐憫心。
雖然她不感到大哥是包袱或麻煩,但也難免遭到旁人歧視的眼光。「有一次我帶他去吃自助餐,他邊吃邊流口水,我沒有覺得他失禮我,更畫了一幅圖畫,教他如何去抹口水。」心裡有愛,就能把尷尬和羞恥的感覺除去。因著她到處奔跑,最後讓大哥入住了一個理想的宿舍,到如今她仍是一直堅持每星期帶哥哥回家見媽媽。
經驗信仰的真實
樊院牧坦言自己並不是讀書的材料,中五畢業之後她就開始工作,接觸信仰是「同學帶我返九龍城浸信會,我感到弟兄姊妹都很有愛心,第一份工作也是教會一位弟兄聘請我的呢!」她前後在兩間文具公司工作,後來又在黃大仙警察宿舍的合作社當售貨員。雖然那時她對信仰仍未有很深刻的體會,卻知道基督徒要誠實待人,在工作環境中緊守聖經教導。沒想過原來她的行為能夠成為見證,並且感動和她共事的拍檔。
經驗到信仰的真實之後,她又經歷工作上新的考驗。「我當上了自己完全不懂的會計工作,唯有邊做邊學,又去讀會計課程,雖然十分艱辛,但心裡相信既然神放我在這個崗位,我就信靠祂,經驗祂在我的工作和人生中作主。」結果她又勝任過來。86年樊院牧受浸加入城浸,而且傳福音的心志也越來越強。「警察宿舍裡有很多婦女,她們都是我關心的對象。附近有一所小學,不少頑皮的學生常來偷合作社的貨品,他們會被帶到我們的辦事處,但我不忍心報警,總是勸戒他們,給他們機會改過。」她的愛心和熱誠使不少「顧客」和學生帶來改變。
心裡有一種分離的感覺
89年到哈爾濱旅行,樊院牧認識她的另一半,92年他們共諧連理。怎料半年後丈夫就證實患了鼻咽癌。「因為要配合電療,他在一天之內拔掉了八隻牙,但他卻沒有絲毫埋怨或發脾氣。」欣賞丈夫順服的同時,身為妻子的怎會不心痛?更不幸的是不到四個月,癌症又再復發,丈夫的頸上長了一個很大的腫瘤,手術足足做了七個小時,傷口縫了69針。在手術室外等候時,「我突然哭了,因為心裡有一種分離的感覺。」但最終得到上帝的保守和醫治,樊院牧的丈夫到如今還是健在。
在醫院守候丈夫,夜闌人靜之際,樊院牧卻聽到神的呼召。「其實89年我已聽到神的呼召,但卻即時打消念頭,因為對我來說,讀神學就等於天方夜談。」神兩次呼召,但她始終沒有回應,卻報讀信義宗神學院的延伸課程。直至2000年,她發現身體出了毛病,並擔心是否患了不治之症。「那時心裡泛起神呼召的記憶,我便對神說,若檢查後身體無恙,我便會回應袮。」最終她向神順服,進入了信義宗神學院,神的恩典真的會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完全。
不自覺的宣教士
在浸會醫院服侍的初期,樊院牧最大的適應是在院牧的角色正確定位。「原因是我會不自覺地做一個傳福音的宣教士,但CPE導督再三的提醒我,病人來醫院最重要是找醫生,而不是找耶穌。院牧的角色是關心、陪伴、聆聽和為病人禱告,讓病人經歷神的愛和同在,再而分享福音。」調較了角色身份,又不斷操練關顧技巧,漸漸就懂得為不同的病人帶來親切的關懷和祝福。
近年樊院牧主要是關懷重症病人,但她沒有沈重的感覺,反而越來越有負擔。「感恩自己可以陪伴快將離世的病人和他們的家屬,我更深刻體會雖然人的生命很脆弱,但神的愛顧卻是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為了服侍得更好、更專,她更希望可以在臨終關懷方面有更多裝備。雖然年資不短,樊院牧事奉的熱誠有增無減。「神使用我這麼平凡的一個人,實在是我莫大的福氣,所以我常問自己,可以拿甚麼來報答神的厚恩?」神所使用的,豈不都是忠心、盡心和專心的平凡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