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下旬,有機會參與由新界東醫院聯網心靈關顧服務委員會舉辦的「心靈關顧服務個案研討會」,內容主要由三個宗教背景的心靈關顧工作者,包括基督教院牧、天主教牧靈人員,以及佛教院侍分享臨床個案,並邀請聯網內的高級臨床心理學家、護理總經理與醫務社工服務經理三位跨科別專業醫療團隊成員分別作回應。這次研討會非但是新界東醫院聯網首次舉辦的類似活動,印象中也是醫院管理局各醫院聯網的第一次。為此,是次研討會所選取的個案,嘗試展示適切的心靈關顧服務可如何幫助不同信仰背景的案主面對病患甚或死亡。
由於每位代表簡報個案的時間只得十五分鐘,作為該委員會的顧問之一,我主要的參與是向三位心靈關顧工作者在臨床整合及表達方面給予一些意見,並預備在研討會當日以不超過八分鐘時間簡介心靈關顧服務。這是我在類似公開講座中最精簡的一個版本。凡事總有第一次;也總可以做得更好。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同工們付出的努力與承受的壓力,同時也看見他們的學習與成長。
一個月後,有機會參加另一個講座,關於助人者的心靈創傷與療理,院牧聯會是協辦機構之一。後來得知,主辦機構原定在一個可容納三百人出席的場地舉行此講座,豈料網上報名開始不到三天,報名人數竟已達四百人。感恩主辦機構可及時更換了另一個場地,能夠容納多一倍以上參加者,但最終仍是因額滿而要停止接受報名。講座當天,還看見許多候補的參加者在門外排隊。聚會開始前,我遇上主辦機構的同工,除了為著有此學習機會表達感謝之餘,打從心底裡說,這報名情況可說明了助人專業人員的迫切需要,也算是另類的「職業安全」。當天有不少院牧出席,講者與回應者的分享確實給了我們十分寶貴的提醒。
參與兩件不同性質的事,卻看見一個關係密切的現象。醫院裡心靈關顧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期望質素愈來愈高;院牧在服侍過程中承受的壓力與遇上的心靈挑戰同樣愈來愈大。能自顧才能照顧?能醫可否自醫?院牧是神的僕人,同時被視為醫院裡的其中一種助人專職人員,主力關顧病者、家屬及醫護的心靈需要。現代心理學研究很關注人的創傷後壓力(PTS)與創傷後成長(PTG)的關係。想起聖經裡也有不少民族領袖、士師、先知、祭司、君王,甚或耶穌與他的門徒,都曾經歷心靈創傷,隨後亦看見他們生命的正、負面改變。關鍵在哪?實在很值得同道們停一停、想一想,繼續守望相助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