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病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實踐「病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專訪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

■:羅杰才牧師  □:李維達醫生 整理:梁婉琴
日期:二○○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地點:養和醫院李維達院長辦公室


李維達醫生於一九七四年在美國加州大學醫科畢業,隨即於原校深造眼科,於七九年取得美國眼科醫學委員會文憑。八○年被委任為養和醫院副院長,並兼任眼科名譽顧問醫生暨眼科部執行總監。九三年成為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眼科),及於九五年獲選為香港眼科醫學院委員會會員,並於二○○五年獲選為該院副院長(一般事務)。李醫生於九七年獲香港大學醫學院委任為名譽副教授。○五年獲選為養和醫院董事會主席,並獲委任為養和醫院院長及李樹芬醫學基金會主席。

■: 李醫生,養和醫院在香港有很悠久的歷史,甚至被認為是一間辦得最成功的私家醫院。可否簡介一下養和的歷史,並讓我們知道成功的背後有甚麼管理或營運的哲學?

□: 養和醫院的前身是一所療養院,由於當年只有政府和教會所辦的醫院,為了讓病人可以方便地得到私人醫生的照顧,一群著名的華人醫生和社會賢達合資組成香港療養有限公司,購入位於跑馬地的愉園娛樂場,並改建愉園內兩幢舊樓,使適合養病之用。一九二二年養和療養院正式啟用,當時提供的病床僅有二十八張。二六年,療養院實行擴展,適值前任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院長李樹芬醫生回港,便邀請他加入董事局,並委任他為養和的院長。同年療養院易名為養和醫院。六六年李樹芬醫生逝世,由家父李樹培醫生接任院長,直至去年。
養和有一個很優良的傳統,就是致力為病人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因此醫院投放很多資源於「硬件」及「軟件」上,包括購買最先進的儀器、提升醫療技術和培訓護士等,目的就是要更好地配合醫生的需要,以達至最佳的醫療效果。換句話說,我們所走的是一個以「醫生為本」的路向。然而,養和近年有了一個很明顯的轉變,就是從「醫生為本」轉向以「病人為本」。

■: 我們都很想知道為何會有這個轉變。若要做到以「病人為本」,醫院又需要如何配合?

□: 從前病人絕少會質疑醫生,但隨著近年病人權益越來越受到重視,醫院也要承擔起保障病人權益的責任。我們在信任醫生的同時亦需他們確保以高水準的醫術、醫德、態度等應病者的需要,以致病人能得到最好的醫療服務。若要真正做到「病人為本」,就不能單單用醫術和藥物去治癒身體上的疾病,而是要照顧每位病者的個人感受。

當一個病人進到醫院,身體已帶著痛楚、心裏又懷著擔憂,我們可以如何使他們感受得好一點?尤其是前線的護士,他們比醫生接觸病人的時間更多,若他們能帶著愛心關懷去照顧病人(Tender Loving Care),病人的感受將會是截然不同。因此我們近年很重視護士的訓練,更特別著重教導他們照顧每位病者的個人感受,以「全人護理」的模式去照顧他們。

■: 剛才李醫生提到醫生的要求,請問養和對使用醫院設施的醫生有沒有甚麼規限?對於醫生的操守和監管,是否有一些特別的措施?

□: 任何有認可資格的醫生都可以使用養和的設施。他們跟其他醫院的醫生一樣,都要遵守業內的專業守則。不過,我們另外有臨床稽核(clinical audit),就是監察每個醫療程序,上至手術所用的時間,下至病人等候的久暫,我們都有內部記錄,目的是使我們更具體地掌握病人在整個醫療程序中經驗到怎樣的服務。

■: 作為一間私立醫院,在商業經營與治病救人之間,兩者會否帶來矛盾?

□: 私家醫院與公營醫院的最大分別,就是我們必需做到自給自足,才能有生存的空間。養和目前最大的股東是李樹芬醫學基金會,而基金是非牟利性質的,所以我們每年所賺得的利潤都可用於醫療投資和培訓工作上。我們亦有捐款給香港大學醫學院及其他醫療慈善團體。

至於員工方面,他們在沙士期間都願意與管理層共渡時艱,所以去年我們首次把部份盈利用作花紅髮放給員工,以示醫院樂意與他們分享成果。總的來說,我們的經營之道就是自給自足、善用資源;我們不能只講求理想,忽略了商業的層面,所以關鍵在於平衡,就是在商業運作和實踐理念之間盡量取得平衡。

■: 那麼,在養和的管理層心目中,醫院的理念或使命又是甚麼?

□: 數年前,管理層在一個分享會上與一眾同事討論過醫院未來的發展路向,因我們希望每一位員工都能與管理層共同擁有醫院的理念。當年我們訂下了共同的目標,就是要致力提供專業的服務,並且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斷改進。過去數年我們一起實踐「3-T」 的進程,包括教導(Teaching),即傳授知識和技術;團隊工作(Team work),即彼此合作;互信(Trust),即互補而非互責。我們希望醫院能營造良好的工作氣氛,各人都全力以赴,共同邁向「病人為本」的目標。

■: 李醫生一再強調「病人為本」,照顧病人的全人感受。對於我們在養和所提供的院牧服務,你有甚麼意見及期望?

□: 雖然養和醫院在組織上沒有教會背景,但有個別的醫生,包括我自己也是基督徒,所以我們認為不應該扼殺了病人接觸和認識上帝的機會。當人患病時,會更多思想生命的意義,他們的肉體雖受痛苦,但心靈可以得到安慰和幫助。醫生可以盡力去醫治身體的疾病,但人的靈性,則需要院牧去照顧。所以,我希望院牧能去接觸更多願意開放心靈的病人,讓他們都能明白信仰對他們的幫助。


(左起:陳任敏儀院牧、李維達醫生、羅杰才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