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要作病人利益的守護者

醫院要作病人利益的守護者

專訪九龍東醫院聯網總監及基督教聯合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醫生

羅杰才牧師  陸志聰醫生  整理:梁婉琴
日期:08年8月14日
地點:基督教聯合醫院行政部會客室

陸志聰醫生簡歷:
• 8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隨後當醫生4年。
• 90年起轉從行政工作,於醫管局總部任職約有10年。
• 99年出任廣華醫院行政總監,01年兼任黃大仙醫院醫院的行政總監。
• 05年8月調升為九龍東醫院聯網總監,並為基督教聯合醫院行政總監。
• 06年兼任靈實醫院的醫院行政總監。

HCE_photo上一次專訪,適逢公佈你從廣華醫院調任聯合醫院,轉眼已有三年。在兩間背景不同的醫院工作,你感到有甚麼的不一樣?

聯合和廣華兩間醫院確實有很多不同之處。若以醫院的歷史來說,聯合開院至今有35年,當然比不上有近百年歷史的廣華醫院,但35年也絕對不是一間年輕的醫院。聯合有基督教的背景,而廣華則有中國的傳統氣息。94年起我已開始接觸廣華,而且後來當了6年行政總監,所以對醫院十分熟悉,也有相當的感情。但聯合對我來說也不是陌生,因早在80年代初讀醫時,我已在聯合上課。還記得當年舊院沒有空調,我們更是在貨櫃箱裏上課,真的十分「滋味」!當年聯合比較多不同國籍的醫生,他們都很友善,護士也勤快獨立;大家都不太計較,彼此幫忙,就好像是一家人,十分溫馨!如今重回聯合,我觀察到醫院仍保留著這份「家」的特色。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很多人以為護士的流動很大,但聯合醫院卻有八成的護士,是只在聯合工作過,從沒有在其他醫院工作過,可見這「家」的觀念有多重。

市民對公營醫院的要求是「公」,對於聯合醫院這種較為似「家」的情況,從管理和發展的角度來看,你覺得是助力,還是一種阻力?

「家」當然有其的優點,因為「家」代表著溫暖、信任、歡樂、互助等等,但若從病人服務和醫院發展來看,我們很自然就會質疑「家」的經營方法是否跟得上社會的步伐?我常常形容聯合有點像一間士多,是「家爺仔□」一齊做;但當社會不斷進步,市民對醫療服務的期望和要求都提高了,「士多式」的經營方法是難以滿足市民的需求;我們必需由「士多」轉型為「超級市場」,要設立更有效率的系統、要講求更先進的管理、要有更完善的制度。

一提到轉型,當然會有不少阻力,因為同事恐怕改革會令醫院失去了「家」的人情味。

我也明白同事們的擔心,但我認為超級市場也可以有人情味,改革並不是要摒棄好的傳統,而是要引入好的東西。同事的忠誠、對醫院的歸屬感和團隊精神,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醫療問責的基制,這些都是社會客觀的訴求,而作為一個醫療機構,我們是絕對需要滿足市民的期望,以求達致「以民為本」的目標。其實自97年起,香港的醫療環境也起了很大的變化,若果我們仍不主動去掌握外面的脈搏,恐怕會越來越脫節,所以這幾年我不斷鼓勵同事要擴闊視野,並用開放的態度接納新事物。

自03年SARS之後,隨著發生了一連串的社會、經濟和醫療的風波,醫管局亦開始了改革的步伐。你由始至今經歷了這個過程,可否分享你在這個過程中所見所感?

自回歸後,香港政府的確經歷了很大的變化。醫管局作為最大的公營機構,而且絕大部份的資金也是來自政府,我們的生存空間直接取決於政府的威信與決策、行政與立法的關係,並政府與市民的關係等。若政府的威信不足,作為下游的醫院就很難實行某些政策或進行改革,例如外地孕婦的問題、急症室應否加費、公共醫療的使用等,這些都需要社會有相當的穩定和成熟並政府有足夠的威望,才可以有客觀的平台來討論;否則在決策時就會因平衡社會言論而變得政治化,不能由客觀的因素主導,例如病人的需要和醫療科技的趨勢等問題,都不是三言兩語,或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

既然醫療是由客觀和科學所主導,卻受制於社會和政治的發展,那麼醫療改革又是何去何從?

整體來說,公營醫療機構並不存有商業或個人的利益,因此可以給予市民很大的信心和信任。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共醫療體系,我們在醫療需要上應扮演一個倡導者或顧問的角色,而不只是服務的提供者。聯合醫院在這方面其實已經一直有做,因自73年創院開始,我們的信念都是「無牆醫院」,強調要直接提供服務,所以我們是最早提供社康服務的醫院之一,就是當病人出院後,我們會派社康護士上門跟進治療,因我們是社區的一部份,所提供的服務不能夠與社區脫節。

但時至今日,「無牆」的概念不能只局限於伸延服務,更是要作病人利益的守護者,並透過合理的手法,把真正的醫療需要帶出來,以致所需的服務或藥物都不會有所欠缺。若要承擔社區的責任和實踐倡議者的角色,醫院必須消除那種害怕分享的心態;其實分享絕對不等同於炫耀,我們若能正面和正確地認識分享的價值,就可以透過更多不同的平台,把醫院做得出色的地方與其他醫院分享,甚至是跨區交流,這樣就不只是一間醫院的病人得益,而是全港各區的病人也一同得益,我實在盼望同事們敢於踏出分享的一步。

醫院的服務,往往是屬於補救性的,就是人病了才入醫院。但醫院的設置,卻必需是前瞻性的,就是要預計社會或社區的變化,從而早作預備。觀塘區在未來有大型的重建計劃,聯合醫院可否要作出配合?

醫院是絕對需要配合社區的未來發展,而事實上由我到任至現在,其中首要處理的就是為醫院進行規劃並制定發展的藍圖。隨著病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市民對醫院的期望不斷提升,我們不能只滿足於做好今天的工作,而是要有長遠的發展計劃。作為一個專業的醫療機構,我們固然需要硬件,如先進的儀器和電腦等,但更需要發展的是軟件,也就是人才。唯有醫院能讓員工在專業上發揮得好,我們才能吸引更多人才來到,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此外,我們亦需要爭取合理的醫療資源,從而發展區內不足或需要改善的服務,而就聯合來說,我們的癌症服務、復康病床和門診服務都是有待改進的。

最近,相繼有一些HCE退休和調任。請問,到你退休或調任時,你希望會見到香港的公營醫療或聯合醫院,和如今有甚麼不同?或有甚麼能夠完成?

以聯合醫院來說,我希望它能夠成為一間「活」的醫院,就是能夠隨著社會和醫療科技的變化而不斷進步,且不是由某一個人或一小部份人驅動,而是整體上下都認同和實踐出來。醫療的環境實在變化得太快,我們需要敏銳的觸角,與時並進。至於整體的醫療系統,其實我認為香港已做得很不錯,而我個人對融資不是太擔心,反而如何深層地建立一個健康的社會才是關鍵所在,而我相信全民健康才是最大的醫療效益。